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安徽省部分地区药品费用影响因素与控制策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安徽省部分地区药品费用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研究姓名:姚莹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药事管理指导教师:陈飞虎;杨金侠2008050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安徽省部分地区药品费用影响因素与控制策略研究作者:姚莹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2006年工作要点-社区医学杂志2006,4(4)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05年全国新农合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落实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2.期刊论文陈埙吹.聂春雷.刘华林.陈瑶.姚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单病种定额付费的定额标准实证探讨-中国卫生经济2007,26(7)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单病种定额付费的定额标准制定可以借鉴陕西省镇安县的作法,总结为标化平均费用法.但是,在借鉴时要注意5个问题:(1)定额标准应与医疗机构共同协商制定;(2)在调查实际费用或成本费用时,可用部分疾病代表总体疾病;(3)实行一病一标准,不宜区分疾病严重程度;(4)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拥有不同定额标准;(5)定额一经制订,短期内不应发生变动.3.期刊论文陈瑶.姚建红.罗正乾.易春黎.姚岚单病种定额付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的影响-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通过比较分析镇安县2005年单病种患者和非单病种患者实际补偿比以及疾病顺位前15名的疾病中,按照单病种定额付费支付患者和例外情况患者实际补偿比,证明现在农村医疗机构单病种定额付费能够规范医务人员服务行为,控制不合理收费,提高参合农民实际补偿比,但是在目前条件下,仍需要总额预付制等其他支付方式作为补充.4.期刊论文刘永华.傅卫.毛正中.李长明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启示-中国卫生经济2006,25(9)2006年年初,国家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部分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有关人员和卫生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指导组专家对台湾地区全民健康保障制度进行了考察,台湾地区的一些做法和思路对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5.期刊论文罗奎.聂春雷.戴伟.郑泽荣.罗正乾重庆市黔江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混合支付方式效果分析与评价-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从对重庆市黔江区2003年和2004年阑尾炎患者的平均费用和费用构成的分析中发现.黔江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实行的按病种限额和总额预算的混合支付方式,无论是在总费用控制效果,还是费用构成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按病种限额和总额预算两种支付方式互相补充以及配套卫生改革的进行.这种模式为农村医疗机构支付方式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6.学位论文宋培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次补偿实施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2008研究背景: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80%的县(市、区)开展了新农合,基本实现了我国农村地区的全覆盖。由于我国农村基层卫生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加之对当地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消费底数的测算不够明晰,担心合作医疗基金透支风险发生,所以在相当多的试点地区,特别是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前1、2年,普遍存在制定方案偏于保守、年终基金大量结余的现象。为充分利用合作医疗基金,解决基金过多沉淀,保证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部分地区尝试开展了二次补偿,发挥了一定的正面效应,但二次补偿办法各式各样,尚不够规范和统一,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大家对合作医疗的二次补偿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研究目的:本研究将对我国新农合实施二次补偿的现状、基金来源、实施办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从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二次补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研究提出二次补偿的原则、适用条件、基金来源渠道、运作方式和注意事项,从而进一步规范新农合二次补偿办法,为提高合作医疗基金使用率,防止合作医疗基金过多结余,提高参合农民受益程度,保证合作医疗制度公平、公正、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所需的全国新农合运行情况资料来源于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2003-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统计手册》。同时设计调查表及访谈提纲,按照典型抽样原则,根据新农合二次补偿基金来源和补偿方式,在我国5个省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合作医疗县(市)进行现场调查和访谈,重点调查样本县(市)的新农合开展情况,尤其是二次补偿情况,并对不提倡实行二次补偿的六个省(区、市)进行函调。在汇总整理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调查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典型分析,对访谈资料和函调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新农合二次补偿提高了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了住院统筹基金使用率及农民参合的积极性,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二次补偿有助于提高住院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水平、减轻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有助于省(区、市)统一推荐统筹补偿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合作医疗基金的充分合理使用,有助于防范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但是二次补偿也存在实施不确定性和多变性、补偿模式各异、增加工作量和管理成本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规范、稳定运行。结论:和建议:调查结果表明,新农合二次补偿在提高参合农民住院补偿水平及统筹基金使用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各地应明确二次补偿的含义、适用条件及遵循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二次补偿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二次补偿模式及补偿程序,制定实施细则和注意事项,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二次补偿科学合理运行。同时应注意的是,各地应将二次补偿作为在科学调整统筹补偿方案前,控制基金使用的一种临时性调控手段,各地应立足于进一步完善统筹补偿方案(包括补偿模式和具体的补偿办法),力争一次补偿到位,保证参合农民最大程度受益,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充分利用,保证新农合制度稳定运行、健康发展。7.期刊论文刘运国.傅卫.姚岚.陈瑶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发展策略-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我国城市医疗机构由于技术力量有限、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一直没有将按病种付费真正引入和实施.相比之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农村医疗机构能够为粗犷式的按病种付费提供适合的发展条件,而实施按病种付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具有控制不合理费用、保障基金安全性的作用.所以,按病种付费在我国的发展策略可以尝试先从农村医疗机构的粗犷模式开始,然后,完成由简到繁、从农村到城市的推广.8.期刊论文李长明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稳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1)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组织发动、完善政策、探索机制、规范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9.会议论文魏晶晶.唐丽花.彭永.张晓明.张晓洁.杜兴军2005年新疆13个试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研究2007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310个县(县级市)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据报道,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试点,截至2004年6月30日,全国已经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启动了310个县(市)进行试点,覆盖农村人日9504万人,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6899万人,参合率达到72.6%;全国共筹集基金30.21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15.01亿元,农民个人缴费10.88亿元,集体和其他渠道筹资4.32亿元。10.学位论文丁少群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2006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疾病风险管理手段、发展背景、制度根源、各地试验的不同运作模式、试点效果与问题等方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研究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制度运行中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筹资机制及经营风险控制等问题,最后较系统地提出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9个部分,各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是: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方法。认为深入系统地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当前国内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不足的需要。第1章主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从疾病风险入手分析了农村疾病风险特征、经济影响及管理手段,接着重点探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特征及基本经营原则,最后还讨论了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具备的理论视角。研究认为,对于广大农民来说,要有效应对疾病风险,不仅需要解决农村卫生服务供给和便利性问题,还需要解决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问题;作为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手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种初级形式,它与传统合作医疗、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遵循自愿参加、风险共担、以收定支、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等基本原则;深入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应具备保险与风险管理、社会保障和福利经济、社会学及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野。第2章主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目的是探寻新农合发展的制度根源。首先考察了我国不平等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形成过程,分析了造成保障体系分割的根源,接着又探讨了改革开发后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冲击。研究认为,歧视农民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安排,固化了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工业化、城市化使农村传统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制度的作用正在迅速弱化,在我国农村急需农村医疗保障的正式制度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在传统合作医疗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但传统合作医疗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五个曲折的发展阶段,论文分析了传统合作医疗曲折发展的制度根源,认为在经济和组织上失去依托、中央部门政策的相互冲突及经营技术上的缺陷等,是造成合作医疗重建失败的主要原因。第3章主要通过对四川都江堰和云南大理新农合试点的田野调查,运用大量实际资料分析了新农合试点运行效果和存在问题。研究认为,新农合在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增强农民健康意识、推动农村基层卫生发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筹资成本高、保障程度低、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等影响制度发展不稳定的因素。接着文章对试点中两种流行运作模式(家庭帐户设置与否)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认为设立家庭帐户模式在新农合筹资、基金管理、医疗需求自发控制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完全统筹模式则在抗大病风险、刺激农民小病及时就医、扩大受益面等方面具有优势。本章最后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中普遍表现出的短效性问题,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和根源,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传统路径、城市路径和商业保险的路径依赖,现实的农村社会结构、传统文化环境等使这一制度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无法适应,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4章对国内外主要农村医疗保障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下一章新农合改革中的模式选择提供借鉴。本章首先总结了国内多年来形成的主要农村医疗保障试验模式,将其归纳为改良式合作医疗、大病住院合作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与乡镇(或县)统筹相结合、家庭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商业保险公司多形式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等5种类别,分析了这5类模式的特点及适宜性;然后又比较研究了国外免费医疗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社
本文标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安徽省部分地区药品费用影响因素与控制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2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