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讲中国古代天文•《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四回:•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慨然长叹:“吾命在旦夕矣!”姜维问其故,诸葛亮道:“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姜维说:“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诸葛亮道:“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姜维遂前去安排。•时值八月中秋,银河灿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诸葛亮在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然后拜祝道:“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之后几日,诸葛亮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及至第六夜,诸葛亮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心想再有几个时辰,禳星延寿即可大功告成。•忽然间,听得帐外呐喊声起,诸葛亮刚想派人去问个究竟,只见魏延飞步闯入帐内报告:“魏兵来了!”•由于魏延脚步甚急,竟将主灯扑灭。诸葛亮弃剑叹道:“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姜维见魏延将主灯扑灭,大怒,拔剑欲杀魏延,诸葛亮阻止道:“此吾命当绝,非文长(魏延之字)之过也。”•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晋阳秋》的记载说,就在诸葛亮去世的当天夜里,一颗赤色大星,光亮有角,自东北方向西南方陨落,坠入五丈原的蜀军营地。•对于此事,杜甫赋诗云:•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古人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最早种植粟、水稻的国家),而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四句话,说的就是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最常出现的是:初吉、既生霸(魄)既望、既死霸(魄)。人们对这些名称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但除初吉以外,其他几个词都与月相有关,则无异议。•“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诗经·小雅》中的这段话,不但记录了一次日食,而且表明已经以日月相会(朔)作为一个月的开始。•战国时期已有天文学的专门著作,二十四节气也逐步形成,完整名称见于《淮南子》。•古人的天文知识相当普及。•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于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要知道时间、季节、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现在说天文,一讲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这样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诚斯难矣。•二、古代天文学的常识•(一)五纬与七政•古人把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金木水火土合起来称为五纬。又称五执。•《史记•天官书》:“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中国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与之对应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金星,又名太白、殷星、太正、荧星、明星,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太白星是五行中金曜,即金之精,传说为西方白帝之子。•木星古名岁星,又称摄提、重华、经星。•《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岁星是木曜,即五行中木之精,为东方苍帝之子。•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故名岁星。•水星又名能星、辰星、钩星、司农。•辰星是水曜,即五行中水之精,为北方黑帝之子。•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火星古名荧惑、赤星、执法、罚星。•以其红光荧荧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运动,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荧惑星是火曜,即五行中火之精,为南方赤帝之子。•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地候。•土星每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镇星是土曜,即五行中土之精,为中方黄帝之子。•(二)二十八宿与四象•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观测,古人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颗星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把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灵宪》:“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月离于毕”意思是月亮附丽于毕宿(离,丽也)。•“荧惑守心”是说火星居于心宿。•“太白食昴”是说金星遮蔽住昴宿。•苏轼在《前赤壁赋》里写道: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标法。•古人对于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于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诗经》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这是指箕宿和斗宿说的。箕斗二宿同出现于南方天空时,箕宿在南,斗宿在北。箕宿四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簸箕形,斗宿六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诗经》“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则是指参宿而言,因为参宿有耀目的三星连成一线。••乐府诗里所说的“青龙对道隅”,道指黄道,青龙指整个苍龙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如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故事。•“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二十八宿中的参心二宿的传说也是常被后人当作典故引用的。•《左传·昭公元年》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即心宿);迁实沈于大夏(晋阳),主参(主祀参星),唐人是因,……故参为晋星(即参宿)。•因此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为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辰或参商。•杜甫《赠卫八处士》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个意思。•(三)三垣与北极星•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紫微垣:一名紫宫垣或简称紫垣,(紫微宫,紫宫)。位北斗东北,有星十五,东西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八星,由南起曰:左枢,上宰,少宰,上弼,少弼,上卫,少卫,少丞。西蕃七星,由南起曰:右枢,少尉,上辅,少辅,上卫,少卫,上丞。左右枢之间如开闭之象者曰闾阖门。•《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晋书·天文志》:“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宫中,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度也,一曰长垣,一曰天营,一曰旗星,为蕃卫备蕃臣也。”•《宋史·天文志》:“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天市垣:位於房心东北,有星二十二,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十一星,由南起曰:宋、南海、燕、东海、徐、吴、越、齐、中山、九河、赵、魏。西蕃十一星,由南起曰:韩、楚、梁、巴、蜀、秦、周、郑、晋、河间、河中。•《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旗中四星曰天市,中六星曰市楼。”•《正义》曰:“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房心东北,主国市聚交易之所,一曰天旗。”•《观象玩占》:“天市垣,一曰天府,一曰长城,一曰天旗庭。”•太微垣:位北斗之南,轸翼之北,有星十,以五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东蕃四星由南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2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