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地球的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必修Ⅰ考纲考情三年1考高考指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三年考题11年(1考):大纲版全国卷T1地理术语地震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自然环境应用举例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解释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等考点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特点1.地震波及其特性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项目地震波分类横波(S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纵波(P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传播特性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体中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共性横、纵波的传播速度均随所通过地层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意义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研究地震的能量和震级的划分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突然发生变化。科学家将地震波突然发生变化的面称之为“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并以此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如图所示:2.地球内部结构及其特点【典例】(2014·宜春模拟)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1)、(2)题。(1)(地震波特点)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固体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C.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加快D.横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幔和地核B.岩石圈和地壳C.地壳和地幔D.地幔和地壳【解题探究】(1)当地震波从地壳进入地幔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横波和纵波都减速。(2)当地震波从通过固态物质转入到液态物质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横波速度变为0。【答案试做】(1)D,(2)C。说明:(1)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其中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2)纵波在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地球内部物质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3)纵波在2900千米深处(古登堡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在2900千米深处(古登堡面)传播速度突然减小至0,即横波在古登堡面处消失。纵、横波在古登堡面的变化说明了外核的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圈层名称不连续面地震波速度(由上到下)深度(Km)物质组成及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横波纵波速度均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平均1729006371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17千米,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地势高的地方,厚度大。地幔上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下地幔地核外核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内核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归纳如下表所示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真题1】(2011·全国卷)读下图,完成下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D考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比较: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方法技巧】数字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二:两种地震波,即纵波和横波。二: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三:三大内部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三大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真题2】(2010·江苏)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黄果树瀑布为黄果树的核心景区,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珠江水系打邦河的支流白水河九级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因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黄果树”而得名。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1)~(4)题。(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解析】(1)选C,(2)选B,(3)选C,(4)选B。第(1)题,从黄果树瀑布景观图中可以看出黄果树景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瀑布壮观,因此景观图能够体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圈层。第(2)题,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核心景点是黄果树瀑布,瀑布属于水圈。第(3)题,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第(4)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隆起或凹陷,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32、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表现形式使地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岩层的隆起和凹陷产生结果褶皱山系和断裂带地势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实例喜马拉雅山、大西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关系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1、全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带(断层、海沟、海岭、造山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即板块。2、全球岩石圈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考点43、这些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之间的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目前的地表形态。(1)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就会发生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2)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互相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等。①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大洋板块因厚度比较薄,位置比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它们之间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形成海岸山脉或岛弧。如:台湾山脉、日本列岛等。②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则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3)在板块的内部地壳是比较稳定的,在板块的边缘地壳却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陆块与陆块陆块与洋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见下表)【真题3】(2010·海南)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完成,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B【真题4】(2012·上海地理)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态。回答下列7--8小题。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C.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D.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8.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A.岛弧和海沟B.海岭和海沟C.海岭和裂谷D.岛弧和裂谷CA(1)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分析板块边界分布的特征可以发现,生长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在大西洋中部呈“S”形分布,在印度洋中呈“入”字形分布;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沿海或大陆内部。如: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规律总结(2)赤道经过六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3)六大板块中,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也有海洋。如: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4)安第斯山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而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西洋西部属于美洲板块,东南部属于非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属于印度洋板块;北冰洋分属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外力作用与地貌1、风化作用:在温度、水、冰川、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沙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叫做搬运作用。4、沉积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障碍阻挡,被搬运的物质堆积起来,叫做沉积作用。考点5移动沙丘的构造静止沙丘的构造带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如果遇到灌丛或石块,风沙受阻堆积下来,就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的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则成为流动沙丘.它会淹没农田村舍,破坏交通.风力堆积作用戈壁沙漠黄土冲积扇边缘往往形成绿洲。为什么?流水的侵蚀、沉积冲积扇三角洲思考:冲积扇与三角洲有何异同?三角洲上往往形成大城市。为什么?1、同一条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沉积物颗粒大小有何变化?为什么?2、冰川沉积物排列与河流沉积物有何差异?为什么?思考:河流沉积:上游-下游:颗粒由大到小。冰川沉积:边融化边沉积:杂乱无章。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等)流水作用侵蚀(瀑布,峡谷,沟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沉积(山麓冲积扇,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规律总结【真题5】读等高线图,回答:N820840PQ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是()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2、Q、P两点相对高度最大(H)可以达到多少米?()A、H=39.9B、H=40.9C、H=41.9D、H=38.9BA【真题6】(2011·北京)下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读图,回答下题。该景观()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A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规律总结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1第4章地球的结构和地表形态的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7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