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本期家长教育智慧访谈录
本期家长教育智慧访谈录,分享学生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理念以及成功案例,传授先进学习方法,为您和您的孩子指点教学迷津。家长教育智慧访谈录1.介绍主持人:您好,欢迎李老师做客我们《交流》栏目。李老师是NLP与教育研究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师培训总培训师、上海市心理学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正太:主持人好!大家好!很高兴来到盐城电视台《交流》栏目做客,分享科学教育理念以及成功案例。2.笨不笨的问题主持人:通常,人们总是认为,成绩好的学生聪明,李老师是怎么看的?李正太:这是教育误解之一。曾经有个学生,高一的时候9门功课,8门不及格,及格的那门也就60分。家长一开始说孩子不争气,慢慢地也就无可奈何地承认自己孩子不开窍,当然老师有时也拿“孩子反应慢”作为台阶。知道这孩子考什么大学吗?上海外国语大学。这里面有个小“秘密”!主持人:什么小“秘密”?李正太:我待会解释。大家设想自己准备写一个“盐”字。(观众完成)李正太:主持人,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的手在比划,有些人只是抬了抬头。比划的,说明他偏好感觉(动觉),抬头的,脑子中一定有“盐”这个字的图像。孩子也一样。我们处理信息,有三种偏好,基于视觉的画面,基于听觉的声音,基于感觉的动作、情绪等。而学校学习,最重要的是视觉。教材、板书、笔记、考试,都是以视觉为主导。如果孩子听觉、感觉偏好强烈,必然影响学习效率、学业水平。怎么办呢?很简单,强化视觉表象系统!记忆单词的时候,弹出单词的画面。解题的时候,脑子中弹出解题的程序。NLP与教育整合博客群组:群:教师专业化发展群56895595学生学习援助中心:粗心的问题主持人:听很多老师和家长说,不怕孩子不用功,就怕孩子粗心!教授,粗心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李正太:昨天有个老师也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拿着草稿纸一步一步的演算,却仍然会做错?”。她说,现在粗心的孩子太多了。我告诉他,闭着眼睛算的人反而不会错!为什么呢,闭着眼睛的人解题,他一直关注解题的整体和每一步细节,也就是他脑海中全是解题的画面——专注。而拿着草稿纸认真演算的人,往往脑海中一会儿弹出自己的声音,一会儿又是一种感觉,一会儿又是其他的画面,这样手上写的和脑子中想的很容易不一致——一心三用。一心三用,如果先画面、后声音、最后写,基本没有问题。问题是有些孩子说得比想得快、写得比念得快,就容易出错了。有一种“假”粗心,希望引起大家注意。孩子一次没考好,“我其实会做的,就是粗心!”,以“粗心”来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本质是没有学扎实。4.真懂和假懂主持人:记得我读书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上课听得懂,但是下课做功课,却错漏百出?李正太:这个现象很流行,家长回去翻翻孩子的笔记本,你马上会发现,孩子的笔记做得很工整,但是一学期下来,笔记本还是崭新的。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语文、英语、历史中的陈述性内容,上课听了,肯定懂,但是考试的时候未必能想起来。孩子们总以为,学了就记住了,实际上学了,信息只是保留在“短期记忆”,还没有转化为“长期记忆”,这需要复习——复述、回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二种是数学、物理、语法中的程序性内容。我们说“一听就懂,一做就错!”。通俗地说,就是“真懂”和“假懂”。专业的说法,是意识会和潜意识会的问题。因为程序性内容当做陈述性内容来理解或者记忆非常简单,但是这些知识需要直觉化,否则就是“学在口袋,不在脑袋”。5.学习高手的秘诀主持人:如果一个学生,解决了“真懂”和“假懂”的问题,能否成为学习高手?李正太:不一定!请大家尝试眼球左上转,接着眼球右下转。(观众完成)请大家尝试眼球右上转,接着眼球右下转。(观众完成)眼球左上转、后右下转感觉舒服的请举手。(一半左右)。主持人:很奇怪,这是为什么?李正太:眼球左上转、右下转舒服,说明你沉迷“怀旧”,或者习惯写总结;眼球右上转、右下转舒服,说明你乐于“百日梦”,或者善于做计划。喜欢“怀旧”的人,做创意工作,多数不习惯。喜欢“创造”的人,也不大情愿写总结报告。学生苦,必须喜欢或者习惯形形色色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一个重要前提,“八面玲珑”。我们发明了一套“眼球操”,帮助孩子适应不同的内心思维过程。因为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内容,需要相应的内心过程。有些孩子,往往只是采取一两种自己偏好的过程,处理所有学习任务,一来学得痛苦,二来学得糟糕。这里跟大家分享写作的内心过程,就是每次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先酝酿题目相关的情绪,然后眼球左上看回忆相关的画面,或者右上看,构想画面。然后,尝试扮演老师,选择合适的画面,作为提纲,开始写。6.兴趣的问题主持人:有学生反映,自己其实很在乎自己的学业的,只是有些学科实在是没有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李正太:关于兴趣,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一次,有个新概念作文获奖的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一看文学作品,立即生机勃勃、浑身是劲,可是一接触英文,我就蔫了!”。我当时请他现场阅读一本文学书,一本英语书,并提出一个要求,“请你告诉我,你阅读这两本书,内心的过程!”。学生很配合,“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阅读的过程中脑海中能呈现作者勾勒的画面,并且能以评论的角色评价作者表达、构思的优劣,从而产生成就感。阅读英文的时候,咬每个单词的时候很吃力,读完了也不知道讲些什么!”。于是我补充了一句,“不是英文本身没有兴趣,是你的咬和不知所云,令你没有兴趣!如果有一种方法,帮你快速掌握这些技能,你有没有兴趣”。学生点头,然后,我就介绍前面的单词记忆和语感训练的方法。跟“粗心”一样,有很多孩子学会了以“兴趣”为借口,“我其实能学好的,只是我没有兴趣!”,通常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学了再说”的措施。7.偏科的问题主持人:是不是偏科的问题,也多是同样的原因?李正太:有时是,有时不是。曾经我碰到这样一位女生,每门学科都很好!但是,有一段时间,忽然说不想学外语了。这种偏科,不是因为学习的模式问题,仅仅是学科情感问题。我们有一种方法,叫做感元切换,是潜意识沟通技术的一种。现场指导家长,体验感元切换技术。比如“喜好的食品”,和“不喜欢,但有益健康的食品”。8.自暴自弃主持人:你刚刚提到学习情感问题,看来对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李正太:人的力量源泉就是情感。孩子学习的动力,也是来自学习情感。是的。我曾经请老师分享最怕哪种学生,有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出于好心,推荐一本参考书,学生拒绝,“算了吧,看了也没有用!”。老师问学生,“你准备外语考多少分?”,学生,“无所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习惯检验实际表现与期望的差距。这个周期过长,通常会令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即使学生的表现进步明显,学生仍然有可能放弃学习。这往往导致学生关于学习的自我效能的问题。很多学习动机不良或者厌学,往往均是缘于过低的关于学习的自我效能。通常,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推荐学生一些简易的练习或者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这往往弱化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有效的方法,是释放学生关于学习的负面情绪,然后请学生尝试一些挑战性学习内容,当然老师要提供前面讲的视觉表象、学习内心过程的支持。我们有一种训练方法,通过提升学生情感能量的聚焦,从而快速走出自暴自弃的窘境。现场指导家长感受“爱”的力量、学习的“力量”。9.学习情感问题主持人:自暴自弃是学习情感问题,能否介绍一些学习情感调控的方法?李正太:除了自暴自弃,孩子常见的学习情感问题,有以下几种。对于一些好学的孩子,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如一个孩子很用功,在学习上遇到了麻烦和困难,他的考试却总是考60分,老师或者家长会发现他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就出于好心推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先进的学习方法,孩子当场体验觉得方法好,说回去后一定试,可是孩子回家后还是沿用旧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旧的方法有强烈的情感冲动,新的方法只是一种体验。我们必须多做一件工作,使孩子对新的方法产生强烈的向往,对旧的方法产生排斥,现场示范“感元切换”技术。另一种学习情感问题,就是“学不踏实,玩不痛快!”。放学了,知道要做功课,可是先看了电视、玩了游戏,玩完了,发现作业没有完成,后悔不已。这就是孩子内心有两种冲动,一种是“玩”,一种是“学”,非常遗憾没有平衡。怎么平衡呢?现场指导学生,体验“双手合十”技术。10.叛逆的问题主持人:前面我们谈论的都是学习问题,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主要表现在叛逆期孩子的身上,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李正太:叛逆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解释。首先,叛逆是一种力量,年少轻狂,桀骜不逊,本是人类自身为了更好生存,交付青春年少的物种使命。他们敢于冒险,喜好挑战。只是有时用错了地方。但是,我们总是将孩子这种力量硬生生地困在我们指定的箱子里。于是,有些孩子将所有的力量用于打破箱子,证明家长和老师是错的,有些孩子不仅仅打破箱子,还证明什么是对的。另外,存在就是合理。学生采取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好的,或者他获得了间接收益,目前的行为已经是最佳的选择。换句话说,学生的追求是理性的,但采取的方法是感性的。我们家长,对于叛逆,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参考。第一,确保自己永远处于“和谐”状态。现场体验“心率协调”。第二,尊重孩子的动机,丰富孩子的选择。不仅仅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还需要帮助孩子找到什么是对的,丰富孩子内心资源。11.控制的问题主持人:叛逆是一种力量,那为什么这种力量会用错了地方呢?李正太: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叫做“控制问题”。压制性控制发生时,在控制者的心目中有一个似乎是活着的假想人,控制者在勾画这个假想人的生活时,有一种平稳感和安全感——不过所有这些都是依据他们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已。他们命令别人,假如他们的指示没有被遵从,他们就觉得有理由为此发怒;如果被控制者表现出逃离的迹象时,他们觉得有理由为此感到受到了冒犯,甚至因此而被激怒。作为教师或者家长,一方面提高个人感知、认知、直觉和思考的敏感度,从而逐步释放个体压制性控制冲动,另一方面丰富培育性控制技能,“和谐教育”也就自然发生。现场指导学生,体验感知位置技术。12.说教的问题主持人:说起控制,是不是家长的说教,也是一种控制呢?李正太:有时是,有时也不是。比如,父母说,“好好学习,争取考重点!”;父母敦促孩子不断练习、反复作业,父母说,“知识很重要,现在苦一点,以后才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这些话,家长都是心平气和讲的,本意是培育孩子。但往往效果不明显!碰到控制欲望强的孩子,马上又是一场家庭暴力。道理,即使放置四海而皆准,也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意识形态内,另一种是潜意识形态内,既“信服”状态。孩子意识认同,未必能确保潜意识认同。我们提倡“情感优先”。有几个建议:(1)在学的过程中,协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进步。(2)孩子退步或挫折时,把持平常心,安定孩子「没关系、休息一下」。再陪孩子共同反省-先听听孩子原先是怎么想的,从中了解哪些观念需要弄清楚,并称赞孩子很了不起,会想办法解决自己不会的地方。(3)尊重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表。只要孩子能负责在约定时间完成,就夸奖他是个负责任、守信用的孩子。(4)无论如何,每天要有一段亲子时间,进行除了功课以外的活动,如聊天、玩牌、看故事书等孩子喜欢的事。13.互动模式主持人:情感优先,说的太好了,家庭教育除了情感问题,还有哪些关键要素?李正太:互动模式。上学时间到了,孩子妈妈一遍一遍的喊,“起床了!”,孩子翻个身,继续睡。做妈妈的生气了,孩子也被激怒了,早饭也不吃,上学去了。孩子回家了,吃完饭,正准备做功课,孩子的爸爸习惯性的说了一句,“快去做功课!”。本来孩子学习热情高涨,这下又回到了冰窟,又开始以玩游戏、看电视的方式作为学前热身。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的责任,家长、老师都在支撑这个“问题”。孩子的好学热情,犹如囚禁的鸟无奈地被环境束缚,一点点被分数、家长的唠叨、教师的批评冷却。令家长和老师不解的是,明明是好心“帮忙”,怎么变成“问题”的“帮凶”呢?一切源于“互动模式”。问题的解决,不是孩子的态度,而是家长的态度。“互动模式”的更新,只需家长
本文标题:本期家长教育智慧访谈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4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