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外国建筑史[古罗马的建筑]HistoryOfOverseasArchitecture南京林业大学:何疏悦Ⅰ.罗马共和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公元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Ⅱ.罗马帝国(RomanEmpire)(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正式名称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是古代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仍是共和制,实际上是一个专制的政体。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屋大维建立帝国后,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史学家更多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剧场和角斗场与希腊的区别:罗马城市里都有剧场,应为不开公民大会,所以规模比希腊小。形制从希腊而来,但早在共和时期,它们大多不在依山而建,而是采用一系列放射形排列的筒形拱把观众席一层层架起来。同时拱券技术为建筑和城市挣的主动权,剧场位置摆脱自然地形的限制而自由了,多造在城市中央。舞台后面的化装室扩大,成为一栋庞大的多层建筑物。剧场的功能、结构和艺术形式的相互关系很自然。它们形制已经很特化,推敲的很深入,说明罗马的建筑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公元前44-公元前13年)罗马大角斗场(Colosseum)是罗马帝国强大的标志,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罗马大角斗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角斗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角斗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Cassius)的记载,角斗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角斗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至少有3个椭圆形角斗场,而罗马大角斗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大角斗场内部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角斗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大角斗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大角斗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角斗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大角斗场壮丽的形象给每个人以强烈的印象,在一本中世纪基督教的《颂书》里记载了一位朝圣者的话:“只要大角斗场屹立着,罗马就屹立着;大角斗场颓圮了,罗马就颓圮了;一旦罗马颓圮了,世界就会颓圮。”但是,大角斗场却不断遭到地震破坏。公元217年,角斗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角斗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角斗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罗马大角斗场平面示意图1、主要入口2、皇帝包厢3、最高执政官和信奉灶神处女的包厢4、元老院成员席5、骑士席6、庶民席7、穷人,奴隶和一些妇女区(站立或坐木制长板凳)拱状入口,罗马大角斗场,公元1世纪圆形露天竞技场,阶梯座席和出口区局部。圆形露天竞技场。阶梯座位区的局部和一个入口。圆形露天竞技场保存最好的外墙区,这里可以看到外墙的石结构和四层当中的三层。圆形露天竞技场(局部),兽笼和角斗士服装区中的一个。建筑的基本用料:灰浆罗马的建筑者掌握很多种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其中大部分直到前不久仍在使用。最典型的便是源于波佐利的灰浆,这种灰浆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天然水泥,可以使灰泥和混凝土的强度与现今产品所达到的强度相似。这种灰浆可与石料配合用于填充外墙,也可如现今的混疑土那样大片使用。筑墙的用石技术砌墙工程被称作方面石工,意思是用体积均匀、表面经过加工的方形石材砌墙。这是一种高质量、高机械强度的砌法,不过由于其造价高,仅用于最重要的建筑物。中世纪的石砌建筑,即用未经加工的小块石材加上石灰浆的砌法,在罗马建筑中称作填心的毛石砌工,用这种技术砌的墙,其墙面一般覆以镶嵌面和大白浆。现在,在古罗马的遗址所能见到的是失去护面的部分.罗马建筑的一种最为独特的砌法称作网状面石砌,是用长菱形的小石材或用瓷砖(在极特别的情况下)砌成。这种砌工——有时配以凝灰岩窄石料或砖(即砖面圬土墙),沿用了数个世纪,现在罗马式建筑中仍可见到。其他砌工陶土砖砌工为一种沿袭美索不达米亚传统的陶瓷砖,因其造价低廉、易于建筑而被广泛使用。在罗马,作为结构用材的砖必须用敷面加以掩盖。模制材料的使用产生出另外两种建筑技术:粗石墙砌工(指使用板模技术的混凝土)及带草的土坯砌工,相当于直到几十年前仍在使用的土坯墙,即用未烧过的粘土砌的墙。其他建筑技术横向结构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建筑方法。在住宅以及其他小跨度的建筑物中,屋顶用木梁构建。在欧洲建筑中,这一方法一直沿用了许多世纪。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所有明亮的建筑物,均用混凝土或灰浆石砌成穹顶和拱顶。有时也使用大型木模板以解决建筑物和城市设施的屋顶问题,因为尽管顶部的自由跨度大,却要承受相对较小的应力。把两种不同的陶瓷件加以组合即可获得不透水的效果,这两种陶瓷件便是平瓦片(带边突的大块平面瓦)以及盖瓦(盖瓦与现今的瓦片相似,不过是圆筒状的)。法国南部尼姆,有一座三层的石头拱形桥,称“加尔桥”,建于公元14年,它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加尔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曾为罗马人为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桥原长40公里,现存268.83米,渡槽最高处离地约48米。这座历经了洪水、战乱和社会变迁的桥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5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造成35人死亡,该桥却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加尔桥共三层。中、下层是支撑桥体和通行桥,最上层为封闭水渠,十分奇特而壮观。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在长达50公里的水渠建筑中,古罗马人除普遍利用拱形建桥以外,还娴熟地运用了连通管原理让水渠跨越山谷。加尔桥的设计在桥梁和水利工程史上很有特色。桥的底层桥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岩石上,为减轻洪水的侵蚀冲击,设计者特别在每个桥墩的上游方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分水墩结构,以减轻对桥的冲击,并且曾挖凿河床以利洪水从桥孔通过。令人惊奇的是底层6个拱门中,只有一个跨越了加尔河,而且每层的拱门都不是一样的。建筑渡槽是罗马时代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加尔桥的建成与使用有近500年时间,至今保存良好。它是罗马水道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充分体现了罗马帝国建筑的辉煌气势和精湛的工艺技能,被人们誉为建筑上的最崇高的乐章。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水渠未用一丝半点的砂浆来固定,完全凭借古罗马工程师的精湛技艺,将一块块重达6顿的巨石堆叠起来,有的石块突出在外,构成一个个图案,目的是以后修缮是支放脚手架。罗马时期的广场(按时间顺序):1、共和时期—罗曼努姆广场(前179年)2、共和末期—恺撒广场(前54年-前46年)3、奴隶初期—奥古斯都广场(前42年-2年)4、帝制时期—图拉真广场(109年-113年)恺撒广场罗马的城市里,一般都有中心广场(Forum)。罗马本城的广场群是最壮丽的,它们的演变,鲜明地表现出建筑型制同政治斗争的密切关系。早期的广场是零乱的建造起来,没有统一的规划。在周围造了一圈两层的柱廊,使广场的面貌完整了些。广场上举行角斗的时候,敞廊上层就成了观众席。共和末期,恺撒擅权之后,造了一个封闭的、按完整规划建造的广场。它的后半部是围廊式维纳斯庙,广场成了庙宇的前院。维纳斯是恺撒家族的保护神,因此,广场隐然是恺撒个人的纪念碑。广场中间立着恺撒的骑马青铜像、镀金。恺撒广场头一个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型制。奥古斯都广场,罗马,建于公元前42年罗马帝国广场的略图1、入口处2-3图拉真图书馆4、(复仇者)玛斯神庙5、密涅瓦女神庙6、新巴西利卡7、圣安东尼圣殿8、库里亚(集会厅)图拉真广场帝制建成以后,罗马皇帝渐渐汲取东方君主国的习俗,建立起一整套繁文缛节来崇奉皇帝。最强有力的皇帝之一图拉真,竟至几乎要把皇帝崇拜宗教化了。这时,在奥古斯都广场旁边建造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型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室外的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物交替。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系列的交替酝酿建筑艺术高潮的到来,还使用了一些令人感到意外的手法。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这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不论是轴线的;还是绕弯子的,象希腊的圣地那样。图拉真广场(ForoTraiano)在罗马的紀念性建築中,除凯旋门外还有紀功柱。至今在罗马城裏仍保
本文标题:外国建筑史-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3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