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旅游宗教文化(道教)
第二章道教与旅游课前导读--道教的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教义思想--界定并介绍道教神仙传说为背景的文化旅游资源--介绍道教名山旅游资源开发现状--阐述道教宫观的建筑布局、装饰手法和艺术审美等景观特点•道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很多中国文化借道教得以流传。•鲁迅就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寿裳》)•“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者,懂得中国大半。”(鲁迅《小杂感》)•许地山也说过:“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道家思想与道教》)《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日本禅学大师铃木、俄罗斯托尔斯泰都自称是“《老子》通”。黑格尔认定老子与希腊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源头。道教文化植根中国,传播四方,它不但为历代帝王将相所推崇,也是古今平民百姓精神之寄托。不仅汉族信仰,还有22个少数民族信仰。不只华夏流传,古已及韩、日、越、新,近又播欧美各国。仅《道德经》英文译本就有百余种,美国学者评价“是中国翻译到外国最伟大的一本书”。道教经典浩如烟海,道教文化理推万物。它广泛影响我国的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医药、天文、冶金、化学、园林、建筑、环境等诸多方面,还深刻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并日益启迪着现代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养生学等多门学科。道教文化的神韵魅力第一节道教的兴起与发展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后期四川张陵、张鲁的五斗米道和山东于吉的太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核心信仰体系--“道”崇拜--“神仙”崇拜道教形成的三个时期:原始道教阶段-太平道(创始人张角)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理论化阶段形成宗派阶段一、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以“道”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历史上与儒、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通称“九流”--以古代巫术和鬼神崇拜为基础--吸收黄老道、阴阳五行家、儒家学说--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以“道”为最高信仰,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一)古代的原始宗教思想和巫术--原始宗教自然和祖先崇拜包括日月星辰、江河山岳、祖先灵魂形成天神、地祗、人鬼的神灵系统--巫术驱鬼辟邪解梦预言未卜先知(二)早期的神仙思想和方术--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自然科学研究(后世道教神仙核心思想的渊源)--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方仙道此时方士出现,成为道士前身(三)黄老思想起源于战国道家,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黄老术的新道家政治、哲学流派--宣扬道家老子、庄子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思想--体现为文武并用、刑德兼行德治国方略--以法为符、皆断于法德政策原则--以民为本德爱民思想与方仙道合流,成为早期道教前身黄帝老子(四)谶chèn语神学结合阴阳学说来解释儒家的经典--推测福凶祸急--将儒家经典宗教化--儒家和方士合流二、道教的创立(一)五斗米道因入道者需交纳信米五斗,故俗称“五斗米道”。又因创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巫术色彩浓厚,时人或称“米巫”。1.张道陵(天师)生平张陵一生的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早期活动;任东汉巴郡江州令(重庆)--为创教作准备;得黄帝九鼎丹法太上老君亲传《新出正-盟威之道》--创教;建五斗米教,分二十四治--传教。撰《老子想尔注》使《道德经》哲学著作宗教化。1.张道陵(天师)生平张陵出生于沛国千(今江苏丰县)一个信仰黄帝老子的世家,一说为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王长、赵升等绕开洛阳乘舟入今江西鄱阳湖,上云锦山,并传黄帝九鼎丹法,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三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太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1.张道陵(天师)生平张陵入蜀之后,首先在今大邑县境内的鹤鸣山积极为创教作准备。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是巴蜀从上古以来受到代表东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响极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称鬼道文化)在东汉张陵创教之前已经形成巫教社团;二是张陵要与从战国时楚国就已经凤靡“淫祀”并影响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须积极为创教前作思想教理准备,在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二十四道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2.张道陵之子张衡(嗣师),继续传道。3.张鲁(系师),张道陵之孙,建立中国第一个政教合一得政权(四川、陕西)教导民众“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4.封为龙虎山“天师”--天师道(二)太平道太平道以阴阳五行、符箓咒语为根本教法,与《太平经》所谓奉天地、顺阴阳五行而杂以巫术的思想基本吻合。它的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为不信道。(二)太平道--张角信奉黄老道--信奉于吉的“太平经”--平均主义色彩较重--黄巾军起义两个道教组织的异同:相同点:--传教都以传医布药方式发展--都以《太平清领书》为主旨--都在下层劳动者中传递相异点:--五斗米道归顺朝廷太平道反抗朝廷三、道教的贵族化时期(一)发展过程--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向上发展参与政治活动,完成民间向庙堂的转变--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二)代表人物四、道教的鼎盛时期隋唐到明朝中叶--隋实行佛道二教並重的政策,利用道教來达到现实的政治目的。--唐,被称为道教与皇权之结合--宋,道教与政治之关系密切(政教合一)--元,道派分化。--明,严格限制。隋唐道教特点•隋至盛唐时代的文化可用「交融」二字来概括,在这一大文化背景下的道教亦以「交融」为特色。南北道教的大汇合带來了道教发展的大兴盛,統治者的狂热崇道則推波助澜,使道教对社会上的人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隋唐道教特点•隋的统一,使南北方道教的交流更为便利,南方的上清经法传到北方,南北各具特征的道教逐渐融汇,这是隋道教不同于南北朝的一個特点。这时候,由上清派演变而来的茅山宗,不但巩固了在南方的传统范围,而且逐渐占据了北方,这与当时的茅山宗領袖人物王远知的活动分不开。隋代道教特点•隋文帝实行佛道二教并重的政策,利用道教來达到现实的政治目的。他利用道教符谶,为其夺取政权造舆论,并为其统治地位的合理性作神学论证。他十分关注并积极支持道观的修建和道徒的发展,在晚年对道教神仙長生说产生了信仰。隋代道教特点•隋煬帝与其父一样,既笃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隋煬帝还曾集中学者撰作新道书,并编撰道经目录。隋代佛道并重的政策,不仅对道教的发展关系重大,而且对唐统治者也有深远影响。唐代道教特点•唐代开国君主高祖李渊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即广泛利用道教为他制造舆论,称帝后确认道教教主太上老君为其先祖,在羊角山修建了老君庙,取名伏唐观,祠祀老子。•高祖李淵又努力提高道教地位,力图把道教排在佛教之前,•派使臣把天尊像送給高丽,派道士到高丽宣讲《道德经》,使道教传播到了国外。唐代道教特点•太宗实行崇道抑佛政策,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明确宣布道教在佛教之上,崇道就是发扬「尊祖之风」。他晚年追求「神仙轻举」,服长生药,终于因此而丧生。唐代道教特点•唐代皇帝尊崇道教的第一人当数玄宗李隆基,在他大力扶持下,唐代道教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他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特別是宋代皇帝的崇道之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道教特点•第一,尊祀玄元皇帝,掀起狂热崇拜,利用种种机会颂扬其圣祖玄元皇帝,所上尊号越来越多,并亲自导演了玄元皇帝降临的神话剧。•第二,玄宗登基得到道教人士的支持,称帝后便提高道教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特別是对茅山宗和张天师一系道士。•第三,玄宗將崇道納入科举教育体系,官吏考选,多有道举出身者。•第四,玄宗崇道还有一个重要內容是服丹药,且常將药物赐予臣下。宋代道教特点(北宋)•北宋統治者崇道,以真宗和徽宗为代表。真宗仿效唐玄宗尊奉圣祖老子的手法,制造了赵玄朗天尊作为其始祖,並演出了「天尊降临」的戏剧。•真宗时又有所谓天书下降,据称有神人告訴真宗当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因此改元大中祥符,以应「上天眷佑」之意。宋代道教特点(北宋)•徽宗崇道更甚,且托称「天神下降」而复兴道教,道士林灵素遂迎合旨意,称徽宗乃長生大帝君下降于世,为道教之主。•真宗和徽宗是北宋統治者崇道的两個高峰期,崇道的目的,仍是借此巩固統治地位。宋代道教特点(南宋)•南宋統治者对道教不再象真宗、徽宗那样狂热,南宋高宗还对徽宗崇道的流弊作了纠正。•对道教的管理也加強了,建立宮观,道士出家等皆有严格限制。•但統治者对道教仍然信奉,將崔府君、四圣真君作为皇室保护神而加以崇祀,以庇佑其半壁河山。•南宋統治者对于道教,不外也是利用它的教化功能,安定社会,巩固皇权。元代道教特点•入元以後,在统治者的扶持下,道教出現兴盛局面,新老道派呈现合流,形成了北方以全真道为代表,南方以正一道为中心的格局。•南宋末年,张天師道即与元室結上关系,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之前,效法成吉思汗对邱丘处机的礼聘,遣密使入龙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密求符命,可大称元室二十年当統一天下。南宋亡后,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召見可大之子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待以客礼,命主领江南道教,赐银印。明代道教特点•明代道教可为前后两段,即以明世宗为界。世宗之前,道教尚能得到統治者扶持,在上层社會有一定地位,特別是在明世宗时,受到尊崇,道教一度兴盛(主要是正一道)。世宗之后,社會地位下沉,道教走向衰微。明代道教特点•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制定了以儒教为主、三教并用的政策。他运用道教来证明其君权神授,对正一道扶持。明成祖朱棣继续尊崇正一道,尤其崇奉真武神,大建武當山宮观,使武当道教兴旺起來。•明代皇帝中最为崇道的当数世宗,可与唐玄宗、宋徽宗媲美,甚至以此提拔官員,出現青词宰相严嵩。世宗又宠信道士,对龙虎山上清宮道士邵元节优礼有加,封为真人,領道教事。清代道教特点•清代統治者对道教缺乏信仰和了解,为笼络汉人,政治上也利用道教,但由于当时道教和民间秘密宗教、秘密会社的关系密切,故对道教严加防范,以防其「蠱惑愚众」。順治要求正一道「不得惑乱愚民」,对全真道在北京的阐教活动予以支持。康熙认为长生久视於世道无补,求方药是愚蠢的,对正一道首領照例行封赐。五、道教的民间化时代明後期及清代道教日漸衰落。--官方道教衰落。表現为在上层社会的衰落,士大夫信仰道教者極少,道教自身的文化素質下降,高道鳳毛麟角。--转向民俗和民族习惯上古魏晉隋唐宋明清西汉春秋东汉南北民國原始宗教君主求仙政府关系乱世民间发展乱世两线发展严控宗教西方科學传入南北不同元新道教六、道教现状(一)建国初期(二)文化大革命时期(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这件事明显是金钱驱使下的利欲熏心的邪气。这家店主给孔子老子穿上西装,花钱树立那么块广告牌子。先来看道家文化——道德经总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节道教的基本教义思想老子画像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欲取先予欲擒故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器晚成功成身退一、“道”崇拜“道”的概念--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是物质又是精神;既是规律又是情感--既是物质世界又是精神世界全部内容--既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宇宙发展的原动力,又是沟通万物的宇宙本体和社会人生的真理道是
本文标题:旅游宗教文化(道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46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