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鲁迅《狂人日记》分析临夏分校武元明导学理解《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主题。理解现实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有机交融的特色。自学精读《狂人日记》小说全文。阅读教材对《狂人日记》的分析。查阅中央电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IP课件。辅导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所造成的机遇。在这个意义,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8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一、鲁迅的生平(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一)早期(1881——1917)鲁迅生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1881——1898年是第一阶段,为成长时期。(1)家庭变故家庭的败落,世态的炎凉,给涉世未深的鲁迅心灵以重创,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即社会的冷酷、世人的虚伪。(2)与农民子女的接触发现了农民的不幸,也拓展了他的经验,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素材。接触了各种民间文艺:如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戏曲等,尤其喜欢知识类书籍,如野史、杂记等。(3)民间文艺的熏陶2、1898——1917年是第二阶段。鲁迅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广泛接触了西方各种新思想,对进化论产生浓厚的兴趣。鲁迅的心路历程绍兴为父病看透世态想投异路四处忙南京求新知抉择学医报效祖国开眼界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欲救民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唤民众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泻忧闷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挥战笔(二)中期(1918——1927)鲁迅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以小说《呐喊》来表明自己的战斗精神。在反封建的文化斗争中,他仍然是以人的个性解放和立人作为变革社会的主要途径。(三)后期(1927——1936)1、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和转变的第一个巨大推动力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变动。2、促使鲁迅思想进一步发展变化的第二个巨大推动力是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二、鲁迅的思想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1)基本观点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造思考的切入点。(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3、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对启蒙的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内心深处却产生根本怀疑。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4、“中间物”意识“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一、《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一)鲁迅为什么要写《狂人日记》(二)吃人意象的演变1、吃人问题的提出——历史上的吃人传统(题叙、第1——3段)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新旧文化的对照。《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人威胁(第4——10段)吃人的网络结构:赵贵翁——古久先生——狼子村······3、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批判(第11——13段)鲁迅写狂人,一开始他是认识到中国历史上有吃人的传统,“仁义道德”和“吃人”是同一范畴的两面。“仁义道德”表面上是维护人性,实际上它是压抑人性的,所谓“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压制人欲来维护天理,维护一个规范,一个道德。这是礼教的核心思想。(三)狂人的形象1、战士说2、狂人说3、狂人兼战士狂人是一个兼有病狂与清醒双重特征的反封建战士的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只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狂人到底是真狂还是假狂呢?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四)“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1、语言新——白话2、结构新——日记3、人物新——疯子4、手法新——象征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人物可以不作详细交待,主人公可以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感波澜、意识流向更有真实感“迫害狂”作为叙述主体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构成小说的骨架、血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构成小说的灵魂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品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并很好地与中国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从创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记》主要采用的还是现实主义的方法。这表现在作品重视典型环境的描写、重视细节的真实性、重视人物性格统一性等方面。象征主义也时常可见。狂人的形象则最集中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结合。《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督学:写一篇《狂人日记》读后感。要求:不能抄袭教材上的分析,字数在一千字以上。
本文标题:鲁迅及其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6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