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了解王昌龄及其写作背景。3、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题材:边塞诗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字少伯,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自主学习(12分钟):独立、安静地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看书、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记下暂不能理解的问题自主学习(12分钟)1、有感情朗读全诗,划分节奏,并理解诗歌大意。2、“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含意丰富,试作简析。3、试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互教互学(6分钟)要求:1、小组合作,对照答案,取长补短,查缺补漏,探究问题,请教询问。2、小组内有必要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互教互学(6分钟)1、有感情朗读全诗,划分节奏,并理解诗歌大意。2、“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含意丰富,试作简析。3、试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空的长云弥漫,使连绵千里的雪山显得昏暗。孤城遥望玉门关•孤零零的城池遥对着西北的玉门关。在沙漠中长期战斗,把身上的铁甲都磨穿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彻底打败敌人最终绝不回还。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极言战事之频繁。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敌军之悍,边地之荒凉。黄沙百战穿金甲前一、二句: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青海雪山玉门关长云暗孤城遥望写作手法一:情景交融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写作手法二:直接抒情写作手法三:用典后三、四两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终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根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通过对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主旨概括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展示了戌边将士恶劣的生活环境。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远及戌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戌边将士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当堂训练1、D2、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本文标题:从军行-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56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