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共9页第1页七年级生物[上]期末复习提纲姓名: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一节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也叫生命科学。2、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特征):由许多细胞有序构成、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等。3、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例如: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对生物的利用与保护。4、生物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试管婴儿、杂交水稻、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还有利用仿生学应用:直升机、潜水艇、国家体育馆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强国之一。5、环境问题:森林正在减少,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的此起彼伏,大面积毁林;工厂排放的废水,海洋、河流、湖泊受到污染;沙尘暴。第二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细致观察蚂蚁。2、科学观察要注意: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观察;边观察边思考;注意准确的文字、照片或图表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3、观察是应用以视觉为主的一种或几种感觉进行的;首先要确立观察的目的、仔细观察;在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特性观察对观察对象作出分析和判断;经常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放大镜、显微镜)。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1、认识显微镜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2)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2、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2)对光:(三转)共9页第2页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3)观察:(一压、一降、一升再调细)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玻片标本:装片、切片、涂片)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5、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视野亮度细胞的大小清晰度细胞的多少高倍镜暗大清晰少低倍镜亮小不清晰多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若干结论与假设不符,则假设错误,须修订假设)。2.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得有一个对照组(就是在正常不改变条件的实验),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实验组(改变条件)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单一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例:①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组:改变水温,对照组:常温水):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②阳光对农作物的影响(实验组:遮光,对照组:光照下)。③水的农作物的影响(实验组:不浇水或多浇水,对照组:正常浇水)等等。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生物因素(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捕食、寄生等。)如蝴蝶与开花植物共9页第3页(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的粪便增加土壤肥力。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沙漠中植物根系发达且长,叶小;湿地植被根短小叶大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冬眠等。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组成: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分解者必不可少,消费者可以没有)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3、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4、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按自然条件: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等等);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与水域之间)。5、生物圈(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食物、水、阳光、氧气、适宜的温度等基本条件。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随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被破坏,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少、人工作用强)、城市生态系统(人工作用强)等。6、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建造一个模拟地球生物圈的基地“生物圈Ⅱ号”,1991年9月26日,8为科学家进入,1年多不得不撤出,“生物圈Ⅱ号”宣告失败,原因:经过一年来,基地氧气大量减少,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量上升,“生物圈Ⅱ号”内空气质量恶化,粮食短缺直接危及了科学家的身体健康,所以不得不撤出。结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环境而生存,也无法建立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人造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植物的光合作用1、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柳树浇水5年)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水。2、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p53:共9页第4页(1)步骤:暗处理24小时(消耗尽原有的淀粉等有机物)→遮光处理(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2)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p55:1880年德国科学家吉尔曼。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制定计划: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③步骤:同上一个实验(1)④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点:⑴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⑵公式:⑶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⑷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即: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⑸意义:①有机物满足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的营养物质来源和氧气来源;③煤炭、所有、天然气等燃料的能量是亿万年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积蓄的。⑹应用: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二、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1、什么是无土栽培?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2、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p61: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①把3株大小相似的青菜,分别放入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营养液和蒸馏水中培养,一周后观察他们的生长情况。(土壤浸出液可以用100g土壤,加入200ml清水,搅拌、浸泡一段时间后,用4层纱布进行过滤)。加热3中液体,前2种在载玻片上留下结晶物质——无机盐(主要的营养物质)。②前2株青菜能正常生长,后一株枯黄、死亡。③、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3、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大量元素磷(缺磷肥:叶、茎现紫红色斑点、新根少、生长缓慢);大量元素氮(缺氮肥:叶色发黄、生长缓慢、甚至早熟早衰);大量因素钾(缺钾肥:植株不高、叶子边缘像火烧、生长不旺盛、最后干枯)。必不可少微量元素:如铁、锌、硼等)4、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植物的根伸入土壤里,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固着植物体;二是从土壤里吸收水和无机盐,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存、繁殖的功能(如山芋、土豆等)。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植物吸水变大、变硬;植物失水变软、变小)共9页第5页⑴、细胞吸水的原理:⑵、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吸水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失水6、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叶肉细胞7、应用: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与食物1、食物中对人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淀粉遇碘酒变蓝;蛋白质加热凝固;脂肪在纸上、布匹上留油斑)。2、营养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等(是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脂肪: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蛋白质: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素(蔬菜、水果)3、营养物质的作用: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成分、人体的
本文标题: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期末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60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