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1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摘要: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表现,它是政府信誉和形象的代表。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是政府诚信的评价者和接受者。在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体平台成为了政府与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并且对两者的关系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存在信息不透明、官员腐败严重等问题,探究其监督体制不健全、职能定位模糊等造成公信力水平下降的原因,从而提出了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政府的行政监督,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务的制度,同时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公众自律等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强化的策略。关键词:新媒体;政府;公信力;信息公开20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公信力就已被西方国家积极关注并予以重视。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公信力也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新媒体的时代,微博、微信等作为公共舆论的传播媒介代表,它们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给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在不同层面也会对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冲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网站等各种新媒体媒介以更加简便快捷的方式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办事服务和政策咨询,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有利于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了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因此也就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的水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网络的言论自由以及部分网民情绪的过度发泄导致一些事件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政府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不完善也造成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谣言的传播,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了冲击。[1]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如何以自身的制度变革为起点,利用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在政府的公共性和自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发挥新媒体在公共领域的正效应,进行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是值得关注的问题。2一、新媒体与政府公信力相关概述在我国,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两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要想通过新媒体的作用来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新媒体,什么是政府公信力,只有深刻理解了两者的科学内涵,才能更好的发挥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作用。(一)新媒体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涵义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相对于电视、报刊、户外、广播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的称为“第五媒体”。[2]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专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表示:“新媒体是以数字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3]因此,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汇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2.新媒体的特征首先,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很难实现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传统媒体时代,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只是单纯的扮演着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很少沟通,因此政府无法及时了解民众的需求而去制定相关的民生政策,从而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4]在新媒体时代,政府通过搭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公共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及时和民众交流和沟通,从而了解民众需求,制定更多惠及公众利益的政策法规,提升政府公信力。其次,共享性也是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是公开和共享的,同时政府可以将不同部门的信息收集起来共享给有需要的社会公众,为他们提供更多便利,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最后,海量性是新媒体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手机等媒介来向社会各界传递信息的,因此其存储的信息必须是全面的、广泛的、海量的。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必须收集、存储更多信息,3同时也必须对信息进行分级分类,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有用信息。(二)政府公信力1.政府公信力的概念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行为规范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其涉及信用方(即政府)和信任方(即社会公众)两个主体。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也反映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5]2.政府公信力水平的评价标准(1)政府应是负责任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政府无论处在什么情况都能否履行职责,言而有信,勇于对民众负责。只有一个无论是在制定政策还是在执行政策都始终坚持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及时了解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政府,才是值得民众信任的好政府。(2)政府应是依法执政的政府。政府的任何行政行为都不能逾越法所界定的界限,都必须接受法的审查和裁量,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在法律面前人人人平等,无论政府人员拥有的权力有多大,都不能在法律之上或法律之外。政府只有树立这种法治精神,严格依法执政,才能使国家的整个法律规范体系在公共行政领域落实。(3)政府应是透明的政府。人民的利益需求创造了政府,政府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建立透明政府,政府必须加强信息公开的力度,建立健全行政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利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媒介向民众传递相关的行政信息,增强政府的公开透明性。二、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现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和权力制约规范方面更是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但同时,伴随着这些成就和发展的要求,政府公信力也显示出了许多令人民群众不尽满意的方面,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一)新媒体时代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成就41.政治生活不断民主化新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民众可以通过以互联网、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的新媒体媒介来参与政治生活,这种简便、直接、快捷的方式更加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政府日常政务的需求。政府近几年也加大了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尤其是利用新媒体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政务公开,例如: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论坛、博客等来公布政府信息,同时政府又及时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民意和需求,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2.政府权力制约不断规范政府的权力有制约就是指政府的权力必须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行政权力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6]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控制。随着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它主要分为行政权力内部监督体系和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行政权力外部监督体系中的社会监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众可以利用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通过现代社会中覆盖广泛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对政府工作人员及其行为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3.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以及“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对这“两个三位一体”的思想作出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且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任务最中心的环节就是政府,还指出法治政府必须“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政府加大力度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做法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用户们的高度支持,并获得他们的一致好评,因而有利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提升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建设水平。(二)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1.官员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5在传统媒体时代,官员腐败的现象相较于新媒体时代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公众获知官员腐败信息的途径比较少,他们只能通过官方新闻、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媒介的发布而得知,同时又由于传统媒体较之新媒体而言信息量传播小,传播速度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政府腐败信息了解较少,对政府的信任度比较高。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官员腐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公众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得关于腐败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同时由于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公众在获知官员腐败信息后而又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的解释回应时,就会对政府产生不满,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对政府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产生质疑,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从而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水平下降。2.政府信息传递方式不合理,导致公信力水平下降我国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传统的科层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科层制强调职位权力必须严格按照等级依次排列,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实行“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体系,在这种结构体系中,信息的传播是按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单通道系统模式实行,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速递慢,而且信息容易被添加或过滤,造成信息失真。[7]新媒体时代的特征要求信息传递速度要快而准确,政府必须要及时掌握或发布准确的信息,这些要求都对政府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政府在面对或处理突发事件时,若不能够及时掌握准确信息,快速做出反应,极易导致事态向严重化方向发展,从而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政府公信力水平下降。另外在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只是简单的“命令—服从”,其“封闭性”的特性使组织信息匮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百姓对此怨言不少,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3.政府信息透明度不足,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传统的行政模式导致我国政府部门缺乏透明度,由于一些领导对政务公开的重视不够,仅仅把政务信息公开当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常常敷衍了事,“公开什么”、“何时公开”完全由政府部门说了算,再加上信息为政府所垄断,由于政府系统本身“自利”的特性,一些涉及到部门利益而且对政府有负面影响的突发事件,则以“机密”为由拒绝向公众公开,对于一些已经公开的,公开的内容也只是一6些政策性的文件,只是把一些国家的政策、法规照搬到网上,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对于百姓高度关注以及涉及到公众利益的,却时时得不到及时的反馈。[8]此外,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广泛的民众意见和建议,整个制定过程过于封闭,民众的政治参与渠道过于狭小,一些涉及大众公共利益的政府政策也只是由几个所谓的专家在封闭的办公室里讨论讨论就制定出来,根本没有做好政策制定前的民意收集,没有与民众及时沟通,从而造成制定出来的政策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无法顺利实施下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水平。4.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公信力水平下降公共危机管理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公共危机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在新媒体时代,要求政府必须是一个能够对危机做出快速反应并能及时处理危机的政府,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对公共危机的处理还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这主要表现一些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不高、危机应对的专业知识需要加强;危机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与救援、信息的管理与发布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危机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危机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在2011年温州“7.23”动车事故中,7月23日晚20点发生事故,政府救援工作在24日凌晨竟宣布结束,并且在救援结束后的的24日下午,还陆续发现了不少遇难者的遗体,甚至还发现了幸存者小伊伊。在如此大的事故发生中,救援工作只持续了几个小时就宣布结束,甚至在很多遇难者遗体未抬出车厢的情况下,铁道部就下令将厢体掩埋,如此草率的救援及现场清理方式,使得政府公信力大大下降,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忽视和违背了公共危机处理的基本目标。三、新
本文标题: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0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