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3中国古代雕塑艺术3.1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简史旧石器、新石器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的雕塑活动就已经开始了。用途上具有实用性,制作工艺接近于雕刻艺术。新石器时代种类样式繁多,造型具有地域特征。3.1.1雕塑艺术的起源1.起源:与人类早年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结合在一起。2.特点:雕塑借助于人体造型。3.分类: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人像:裴李岗文化陶塑人头,距今7000多年,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一件陶塑人像,技法稚拙,质朴传神。仰韶文化陶塑人像,数量多,形式丰富,包括圆雕头像、圆雕人像、浮雕人面,以及装饰着圆雕头像的陶壶、陶瓶等。红陶人面像彩塑女神头像这是一件面涂红彩的泥塑女神头像,头高22.5厘米,面宽16.5厘米,形体与真人相当,额上塑一圈突起的圆箍状饰,眼睛用淡青色圆饼状玉片制成,整个头像呈扬眉注目、掀动嘴唇的说话形状,颇有几分神秘的格调,塑工细腻生动。女神残头像红山文化(辽宁牛河梁出土)辽宁出土的泥塑《红山女神》接近真人大小,肢体虽已残碎,头部基本完好,是我国最早的雕塑。动物: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制动物雕塑作品。遗址出土有狗首鸟尾的陶塑器柄。一、实用器皿中的雕塑二、陵墓雕塑1.石刻2.陶俑3.汉画像砖石三、宗教雕塑1.石窟雕塑2.寺庙雕塑四、民间雕塑中国雕塑作品分类1.夏代:雕塑材料由史前的石、木、泥、骨、角等扩大到了金属、青铜。推动了雕塑工具和工艺的发展,为特别雕塑提供了可能。2.商周:雕塑以青铜、陶器和玉器为主。3.器形和纹饰构成: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3.1.2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1.青铜雕塑:成就最高,主要有像生器立体圆雕、圆雕与高浮雕装饰相结合、浮雕三大类。2.玉雕:礼器玉和仪仗用玉造型简洁,没有繁缛的纹饰,庄重大度。玩赏的小型玉雕和装饰品,题材广泛,造型优美。3.其它:除了青铜器和玉器外,还有牙雕、石雕、漆雕等。造型、装饰成就颇高。兽首人身器足彩漆木雕殷商“人面鼎”严格地说,这件作品是建筑、器皿和雕塑的结合。它的比例是倾向横宽的方形,显得稳重而开阔。粗犷有力的四条柱子,又十分挺拔而威严。人面的表情似乎显冷酷的,更增加一种神密性。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商朝后期高44.6厘米、重6.6千克这件青铜酒尊通体做成鸭形,尊口开于鸭背。鸭的双脚在前,后腹另出一足,与双脚共同支撑全体。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尊常常做成动物的样子,有象、犀、虎、牛、羊、凤、怪兽等形状西周鸭尊辽宁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出土高337毫米,长587毫米,重10760克。形似水牛,鼻穿环,腹部中空,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只锅形容器,三穴均缺盖。这是一件酒器,温酒用的,锅形容器盛酒,前后两穴灌注热水。它造型夸张,纹饰精美缜密,在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布满了纹饰,牛颈等部还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牛鼻穿环,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可供役使的牛。牺尊春秋晚期,山西浑源县李峪村出土战国青铜器物架这是由龙和凤的形象所组成的,所以也是雕刻。但妙处却不在这龙和凤的本身,而在于它们的组合,妙在这个架子的结构--也就是这个雕刻的总体设计。这个架子上面是方的,而底盘却是圆的。它的外形是方的而内部却是圆的。架子是稳定的,而龙却是飞动的。这说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造型构成能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变化:现实性的题材和风格日益明显。青铜雕塑有了新的发展。发明了更为精雕细琢的金银镶嵌、鎏金等技术。2.装饰花纹:装饰题材变得特别真实、细致。3.表现:动态及刻画面部表情的能力增强。4.代表:秦陵兵马武士俑形象、生动,气势雄伟,充分表现了我国雕塑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3.1.3秦朝时期秦(公元前221---206)1974年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位于秦始皇陵园东侧l500米处秦始皇兵马桶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秦始皇兵马桶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首先,我们会被这数以万计的兵阵所震慑。可以想像出这种兵阵在当时所向无敌的气势。其次,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装备,从将军到士兵都十分简朴,但又很有实效。再次,我们应该注意到严格而切实的写实风格。秦皇雄师护陵卫士----秦武士陶俑秦俑最令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千人千面,考古学家们经过分析,发现俑的面部形态有国字型,用字型,风字型、田字型、目字型、由字型、甲字型、申字型等八种基本形式,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秦人的容貌特征。如此写实的风格,堪称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陶塑写生创作。秦始皇陵将军俑一号兵马俑坑出土,高1.97米,位于战车后(车为木质,已朽),是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此俑身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身体强壮,长方面庞,两颊各有一撮浓须,面容严肃,气质威武。跪射俑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多兵种的曲尺形军阵,分阵心和阵表两部分。阵心由八路身穿铠甲的跪射俑組成。他们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头綰圆形发髻。双目凝视前方,两手做持弓弩状。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秦俑大,首先是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在近2万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观地再现了秦国军队兵強马壮的宏伟场面。如此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題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其次是形体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身高1.7米,身长2米,在世界上还沒有发现比秦俑更为高大的陶俑。秦俑多,是指数量多,三个坑出土近八千件陶俑、陶马,在世界雕塑史上蔚为奇观。秦俑精,是指对每件陶俑大到身体結构,小到毫发,都精雕細刻、一絲不苟。秦俑美,是指这些不同的陶俑中间有高大魁梧、气宇不凡的将军,有威武刚毅、身经百战的武官,更有神情各异、生动传神的士兵,可谓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乐,各有其情,完全是当年秦军将士的真实写照。1.特点:石雕代替了青铜雕塑。雕塑工艺美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2.变化:砖瓦陶塑出现,雕塑形体明显减小,由秦的写实逐渐向抽象过渡。形成具有汉代雕塑造型的拙朴浑穆风格特征。体现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上。3.砖瓦塑:是西汉时期突出的装饰性雕塑。3.1.4两汉时期汉代霍去病墓石雕如果说在政治制度上是汉承秦制;那么,在意识形态方面则全然相反,是反其道而行之。尤其西汉更是如此。秦严谨简朴,汉就恣肆奔放;秦拘束务实,汉就天马行空;秦整齐划一,汉就自由多变,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所谓的大汉雄风,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开辟出一个空前灿烂的时代。伏虎跃马卧马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军,墓前十四件石雕中以动物为主,仅马的形象就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三件,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用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青将军的英姿。这件作品是霍去病陵墓群雕中一件十分著名的作品。与其他石雕一样,《伏虎》也是利用一整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因材施艺而成的。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形象刻画上,作者采用了写实手法:石虎沉着地卧在那里,神情机警而威猛;它的四肢强健有力,长长的尾巴卷搭在后背上,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仿佛正蓄势待发,准备扑向猎物。伏虎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踏匈奴》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马踏匈奴》(西汉)《马踏飞燕》(东汉)马踏飞燕-中国旅游标志汉代雕塑(东汉)出土于武威雷台,是中国汉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性杰作。是根据甘肃河西“汗血马”形象创作的,它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昂首扬尾,三蹄腾空,动感极强,生动而准确地再现了天马风驰电掣般飞跃的英姿。通长24,高30。汉代的说唱艺术家----击鼓说唱陶俑东汉(公元25年--220年)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这件宝物,在出土时便有裂痕,已由国家博物馆封存,不再展出。秦汉陶俑的造型,不光有威武的军阵,也有这样具生活气息的人物,这件陶俑以灰陶做胎,手塑成形,左臂挟鼓,右手举槌,做击鼓状,正忘情地进行说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行态,眉飞色舞的表情,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的淋漓尽致,也反映出东汉时期陶塑艺术的高超。名称:击锣说唱俑年代:汉代质地:红陶长信宫灯设计精巧,整体形象为一个宫女,左手托住灯底部,右手则与灯罩连为一体。整个灯分为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别铸造后合在一起的;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则能自由开合以调整灯光所照方向及亮度的大小。宫女的右臂和身躯相通,烟气可以通过右臂进入体内,并留下烟灰,以减少室内油烟的污染。值得注意的是持灯宫女的形象:她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而优美,面目端庄清秀,头略向前倾斜,目光专专注,神情疲惫而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心理特征。1.特点:对秦汉传统的陵墓石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2.代表:佛教雕塑和陵墓雕塑。3.1.5魏晋南北朝时期1敦煌莫高窟2麦积山石窟3云冈石窟4龙门石窟泥塑彩绘石刻佛教造像石刻泥塑彩绘宗教雕刻佛像雕塑:佛教造像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必然产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时期形成的四大石窟。从云冈早期的威严庄重到龙门、敦煌,特别是麦积山成熟期的秀骨清相、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逸的刻画,使佛教造像达到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分布:集中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特点: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通过雕刻家之手把犍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佛像雕塑:北魏云冈石窟的鸠摩罗天北魏云冈石窟的大佛西魏麦积山123窟的童女供养人如果在云冈我们看到了印度和中国的交融,那么,通过麦积山的造像,我们可以发现另一种融合--就是南北的交融。这一尊西魏123窟的“童女供养人”可说是杰出的代表。我们一贯主张含蓄,主张笑不露齿。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的笑,这笑可以使人忘忧,这笑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它无疑是中国古代雕刻中的一大创造。第44窟西魏泥塑佛坐像麦积山石窟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古阳洞开凿于北魏时,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小窟十分多,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珍贵资料。龙门石窟古阳洞陵墓石兽雕刻:1.风格:继承汉代雄浑古朴的风格,造型圆浑雄健而颇有体积感,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7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