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
尊敬的沈晓明副市长:非常感谢您对复旦张江的访问和指导,您所阐述的市委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以及您对该产业的理解和支持,对复旦张江的爱护和鼓励让我深受感动。十二年我为心中之愿,行几乎不可为之事,耗尽心智终使始于300万,行新药创新发展模式的复旦张江得以成长壮大,应算快事!我对得失已无甚挂碍,只是事业的梦想却难以放下,希望能坚持到成功的那一天。下面我以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例,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一些设想向您汇报,我担心可能要耗费您太多的宝贵时间,所以很抱歉。一、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正面临严重的问题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和高利润的科技产业,目前已占发达国家GDP的10%(我国只有3%),按国家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到4万亿,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由于其非资源依赖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又由于中国人在新药开发上的人才优势(30年前,生物科学还是基础科学,并不受到认同财富的欧美学生的青睐,因此成了中国留学生学习的首选,导致目前国际大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中国人占比很高),以及新药开发的非技术标准垄断的特征(不同于IT),我国将极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的新药开发大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累,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已形成了300多家创新企业的产业集聚,并形成了研发思路和技术、项目和管理人才国际化的格局,张江已成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但是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虽然产业园区已积累大量的创新技术、项目和人才等核心要素(按国家生物医药中心主任王宏广的说法,张江代表了中国生物医药的核心能力和要素,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看张江园区内的新药创新企业),但这些优质资源分散在众多中小企业中,尚未有一家企业能集资源优势而在医药行业中具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也没有出现产业分工明晰,上下游联动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与政府多年来的巨大投入,对医药企业的苦心扶持,希望其发展成为上海新一轮增长的支柱产业的目标相去甚远。在这种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现实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生物医药难以产业化的推论,这将极大地打击新的投资信心。其次,绝大部分医药创新企业资金匮乏,依然挣扎在企业发展的生死边缘。公司规模相对较小,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药物开发,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单一项目研究,很多企业在完成新药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I期或II期研究后就无法维系,更无法承担新药产业化的重负,实际上已处休克状态(新药开发的周期和公司能存续的时间不匹配,以注册资金1亿,并拥有50人的研究队伍为例,12年的新药平均开发时间仅人员费用就需资金8000万)。即使那些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也因成本等各种原因而在完成新药临床研究后迁至异地产业化(全国已形成若干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招商力度非常大,如江苏泰州医药城实施的落地申报政策,提供企业新药产业化所需的生产厂房和资金,天津滨海实施的新药落地2000万配套的政策同样对于资金缺乏的新药开发企业有很大的诱惑,广东省上亿资金的新药产业化配套力度更大),张江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并出现产业空洞化,如果不对这一状况进行改变,张江医药产业前景堪忧,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堪忧。第三,新药开发的功能体系和政策环境尚不健全,即无法集约化、平台化的推进新药的开发,也难以出现投资收益正反馈的效应。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的发现和揭示(药物价值的发现和评价)、技术组合开发(制剂和生产工艺的开发)、临床循证(实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和市场培育(医生教育和市场开发)等阶段,其中科学的发现是关键,是企业必须投入资源和控制的核心价值(张江在全国拥有最多和最好的项目)。技术组合开发和临床循证研究是企业投资最多,时间最长的阶段,完全可以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合作来解决,这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提高研发的效益和进度。多年来政府投资公共平台建设的想法是对的,但由于缺乏对新药开发的深入理解,以及非专业性的服务,导致平台服务的实际缺失和不足,又由于没有对企业之间的技术服务给与必要的政策支持(由于资金不足的现状,国内企业难以承受国际标准的服务费用,出现了国内企业只为国外客户服务的情况),导致每个企业不得不各自独立并重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自主开发。最最不能理解的是,市场培育是药物开发实现价值和投资回报的关键环节,却最难和最得不到政策支持。由于普遍存在的重技术不重市场的原因,市场需要的巨大和长期的投入不被重视,政府在新药上市后政策缺乏配套和扶持,那些开发出新药的公司实际上没有出现良好的盈利结果,也没有示范效益,导致新的投入难以实现。更为可怕的是跨国制药企业已重新评估中国的医药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市场趋势,正在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行业经验占领中国医药市场。近几年来,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研发基地,正在与本土研发企业争夺多年来艰难积累的宝贵的研发技术、研究项目以及专业人才等创新要素资源。新药开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如果我们不做出反应,那么不仅无法享受十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而且还将丧失未来。二、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思路从上述分析可见,资金、研究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化和市场开发扶持政策的不足和缺失已成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张江难以出现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企业的主要原因。1、中国的金融体系决定了90%的资金来源于银行的贷款,而新药开发公司是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的,所以政府的投资和政策导向是生物医药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和诱因,是决定民间资本是否大规模介入(美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是中国的100倍)的决定因素。上海市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资金支持是类别多、层次多而总量不足,即使有限的支持效果也不好,原因是决定支持的政府机构多而分散,其中有很多机构不了解新药开发的特点,资金量小利用率低,重前期评估而不重结果,难以满足企业新药开发的需要。如科教兴市,经过6-7轮近一年的筛选,最终获得支持的企业可获得3000万贷款,贷款周期3年,其中900万在完成项目后发放。从政府角度看力度已经很大,但由于不符合生物医药开发的特点和周期,效果有限。新药开发的特点是周期长而企业存续时间不足,项目的成功与否难以判断,前期复杂得评估并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这就需要对项目的整体运作情况能够把握和及时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投入支持),而这需要专业团队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起到最大的作用。建议政府应该尽快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化基金,除了用于小规模,和一些无需评估的准入式的资助外,将政府的其他各种扶持资金(各种资助费用)转化为撬动资本市场的杠杆资本(anchormoney),引导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来整合张江园区已积累的各项宝贵资源。由于基金的专业化操作,可以从技术手段上保证符合生物医药开发模式的,从支持企业转变为支持项目,从重股权转化为重项目的变化,从而使有限的资金支持更多的项目,使大量的新药开发项目得以从休克状态中激活,为大规模的生物医药的新药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基金的投资建立新药创新最需要的代加工平台(CMO),为企业的临床样品制备,甚至于未来的新药代工生产建立专业化的生产功能体系。为实现大的产业化格局打下基础。基金的建立,也将改变目前上海企业异地产业化的问题,通过基金的整合作用,形成张江研发和营销,委托产业化基地(外地)生产的联动模式,使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得以持续发展(国际公司不担心在中国生产,只要拥有最大的利润分配)。需要强调的是产业基金与一般意义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在基金发展目标上是有区别的。本土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应该是为实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实现上海GDP10%的目标,孕育上海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医药公司的目的而设立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投资策略也将为产业基金带来更大的赢利机会和空间,更为现实的是该产业基金将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设立主体,也将决定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格局:是成为跨国公司的代工基地,或是生物医药的孵化器,还是独立自主地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这样一个事关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认为以政府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设立张江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时不我待的选择。2、政府需要制定对新药开发各个阶段有实际意义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对上市新药的市场定价、医保准入给与积极的支持,从而推动张江和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对新药研究的支持政策很多,需要的是梳理和标准化(没有人能评估新药的成功性,所以小规模,无需评估的准入式支持是比较合适的);目前对进入临床研究的项目支持力度不够,除了通过基金支持外,建议设立无评估的完成后准入式支持,改变现行的立项评估方式。如公司完成了一期临床,给与50万支持,上海如果每年有50个完成一期临床也只需2500万,如完成二期临床,则给与资金200万,估计每年不会超过10个;完成新药批文,给与1000万,估计每年不会超过5个。建议政府对委托临床前研究和委托临床样品制备的服务契约提供完成后准入式支持。这样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通过项目完成后,支付契约服务的部分费用),从而形成建立在企业契约基础上的公共服务体系(改变传统的政府投资建立的公共平台体系,将资金用于补贴契约)。建议对于已获得上市资格的新药(或重大的国际首仿药物),应从政策上给与市场的扶持。目前新药获批后,需先向行业协会申报价格制定报告,通过后报上海物价局审核,并需要召开5部门的联席会议来确定价格并刊登在上海物价杂志上才可销售,耗时长也无意义(复旦张江的“艾拉”公司定价为863元/支,联席会议要求850元,理由何在?)。如果是新的治疗方案,在申请卫生局获得技术论证批准后,还需由具体开展的医院向上海市卫生局进行治疗价格申报,并在看到医院支付完购买设备的费用后(需要出账凭证),才能批准使用。新药开发成功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所以新药的成本是巨大的,付出的心血也是巨大的,政府应该特别爱护和支持处于这一阶段的生物医药开发企业,希望政府能改变目前上海市的新药和新治疗方案准入政策和价格批准体系(进入医保需协商价格,不进入医保自主定价)。特别希望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地区性的医包准入中给与新药和重大全球首仿药物优先进入的政策(如复旦张江的脂质体阿霉素是全球脂质体药物的首仿药物,国内开发二十年来首次成功获SFDA批准,市场价值巨大,如能进入医保,上海每年的销售额可达6亿,带动全国销售可达20亿),这对于新药开发企业将是巨大的支持。新药上市后由于巨大的资金需求导致企业面临转让还是自主经营的选择,这不仅关系到一家企业的发展,也关系到当地财税的流存的大问题,同样做大的开发企业对带动其他企业发展也将是有重大的作用(做大的企业可以辐射周边的研究企业)。沈市长,我很高兴和同意您关于将复旦张江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样本进行分析的建议。已创立12年的,耗资5亿元,被认为是中国新药研发的领导企业之一的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所有新药开发公司所面临的问题,可以成为各种政策的测试平台;复旦张江研发所涉及的新型全新结构药物的分子设计(化学药物和蛋白药物)、药物评介和筛选、药物临床设计和研究、药品报批流程、GMP生产和药物专业推广的经验和教训,复旦张江的专家级人才和经营管理团队,复旦张江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在香港上市),可以为其它公司提供借鉴。最重要的是,复旦张江是浦东新区政府投资建立的一家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其愿景就是成长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创新医药公司,因此它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完全吻合,通过分析和支持,复旦张江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上观点仅供参考,请市长批评指正。另特请市长准许不批示此文,我愿随时候教。致礼!王海波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09-2-27
本文标题: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