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十一章当代学校德育
第十一章当代学校德育教学目标:一、掌握德育的概念,了解当今青少年思想发展的特点,理解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现实意义,了解教改中出现的德育问题。二、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能根据规律与原则分析德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三、通过本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内容要点:一、道德、品德与教育二、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四、体谅模式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二、品德的概念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个人的品德,如忠于社会主义、爱祖国、集体主义、守纪律、助人、勤俭等,主要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三、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一)品德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二)品德是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和稳定倾向。(三)品德是自觉意志的结果。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三、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包括着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一、对德育概念的理解(一)德育的实质是育德。(二)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二、德育的功能(一)培养学生的基本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二)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三)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一、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的含义(一)直接道德教学,就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由专任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道德知识与道德观念。(二)间接道德教学,主要指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影响学生的品德发展。第二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二、两种教学的形式(一)直接的道德教学形式第一,向学生讲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和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开阔道德视野;课堂提问、讨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判断和道德智慧;特别是一些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基本上是以认知为遵守的前提。因此直接道德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第二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第二,直接道德教学相对于间接道德教学来说,是一种正面和正规的道德教学,显得更为专业和诚实。打个比方,与敌人约定时间与地点,正面、公开地决战总比背后偷袭要光彩得多。现在是尊重自由与个性的时代,我们不能偷偷教给学生某种即便是合理的道德观念,而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正如英国教育哲学家威尔逊所说:如果我们不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就是“根本不把学生当人看待”。第二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二)间接的道德教学形式1、渗透在教材中的道德影响2、渗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响3、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4、课堂生活气氛的道德感染力案例分析:请你阅读一篇根据英国作家斯坦雷作品的小学课文《小珊迪》,并比较和分析两种不同的处理教材方式,你可能就会发现间接道德教育与直接道德教学之间那种微妙而又重要的差别。如果围绕某个德目来处理教材,限定其教育意义,《小珊迪》就成了一篇品德课课文,教师就在实施直接的道德教学;如果把《小珊迪》当作文学作品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含蓄地表现其中种种可能的人文因素(诚信、纯洁、不占有别人的钱财、自尊、自爱、人穷志不短以及同情弱小等),那么,《小珊迪》就成了一篇真正的语文课文,教师就在实施间接的道德教育。学科各有其特点和逻辑,为了保持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逻辑,学科教学中唯一可行的德育是间接的或渗透式的德育。第二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学三、要把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相结合由此可见,间接道德教学模式与直接道德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而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正好可以互补。因此,我们在道德教学中需要把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第三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概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第三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二、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思想:(一)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二)道德判断发展的三个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三)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三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三、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则:(一)道德判断的形式或结构反映个体道德判断的水平。譬如,对于“海因兹与治癌药”中的两难问题。”,要么说“不该偷”,要么犹豫不决。显然,根据“该偷”或“不该偷”的回答,并不能把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区分开来。体现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是他们说明“该偷”或“不该偷”的理由,以及这种辩护中隐含的道德推理方式。(二)个体的道德判断按照一定的顺序逐阶段向上发展。(三)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第四节体谅模式一、体谅模式的含义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第四节体谅模式二、体谅模式的形式:(一)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承担,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德育方法,有利于道德观念的内化,也有利于青年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二)注重实证研究,使德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有利于提高德育的效率,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与中国传统德育中的注重人伦相一致,只是其人际关系是以民主与自由为哲学基础的。课后作业:1、你个人如何理解德育的含义?请陈述自己的理由;2、对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关系应作何理解;3、你怎样理解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拓展阅读:一、班华著:《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二、郑航著:《学校德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三、刘济良著:《德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谢谢!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当代学校德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79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