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用药护理-湖北中医药大学
基础护理教研室第六章中药用药护理【教学时数】6学时【目的要求】掌握1.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2.各种药物的煎煮时间与火候。3.各类药物的特殊煎煮法。4.时药与时禁5.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熟悉1.用药方法2.用药禁忌。3.中草药中毒的预防了解1.中药剂型2.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第一节中药给药法一、中药剂型(一)汤剂1概念:将药物配成方剂,按煎法要求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服用。2特点:吸收快、作用强,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3用法:内服、含漱、熏洗、灌肠。(二)散剂1概念: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碾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2特点: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等,但吸收较汤剂要慢。3用法:内服:–末细量少,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研成粗末者,加水煮沸后取汁服用,即煮散。外用: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外敷或掺散于疮面和患病部位.(三)丸剂1概念: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蜂蜜或水、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圆形固体剂型。2特点:药力持久,吸收缓慢,体积小,服用、贮存、携带都很方便。适用于慢性和虚弱性疾病。3类别及用法:①蜜丸将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作赋型剂制成丸。②水丸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起湿润、粘合作用,制成的小丸。③糊丸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④浓缩丸将药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四)膏剂1概念: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2特点:服用量小,外用可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3类别及用法:内服和外用(1)内服膏剂:①.流浸膏②.浸膏③.煎膏(膏滋)(2)外用膏剂:①.硬膏(膏药)②.软膏(药膏)(五)丹剂1概念:用含汞、硫磺等矿物药或贵重药物精炼而成的化合制剂。2特点:剂量小,作用大,常用于急性病证。如紫雪丹、红升丹等。3用法:没有固定的剂型,可为丸、散、块状、锭状等,可内服和外用。(六)酒剂1概念:是以酒为溶媒浸泡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澄清浸出液,通称为“药酒”。2特点:适用于体质虚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阴虚火旺者禁用。3用法:内服--体虚失养、风湿骨痛。外用--消肿止痛、杀虫止痒。(七)片剂1概念:片剂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加工和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制成的圆片状剂型。2特点:用量准确、体积小、成本低、贮运方便,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适用于多种病证。3用法:一般内服。(八)冲剂1概念:是指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的干燥颗粒剂。2特点:服用方便、作用迅速、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运输携带。(但易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等病证。3用法:服时用开水冲服。(九)糖浆剂1概念: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再煎熬成的浓缩液,然后加入适量蔗糖的药物水溶液。2特点:有甜味,易于服用,尤其是便于儿童服用。3用法:直接口服或冲服。(十)胶囊剂1概念:胶囊剂是将药物制成干燥的粉末,装入胶囊内而成。2特点:能掩盖药物的异味,服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与贮运。(十一)针剂1概念:也称注射剂,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和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2特点: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具有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等优点。3用法:可供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用于多种病证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十二)茶剂1概念:是由药物粗粉和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用时置于容器中以开水泡汁代茶服用。2特点:用量小、服用方便、制法简单、便于携带和贮运。3用法:泡汁服。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十三)药露1概念:是用新鲜的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通过蒸馏所收取的蒸馏液即为药露。2特点: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一般可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十四)合剂1概念:将各种药物通过蒸馏法、渗漉法或煎煮浓缩法加防腐剂而制成的一种剂型。2特点:多用于感冒、咳喘、咳痰等证。(十五)气雾剂1概念:将药物水溶液装入带有阀门的耐压容器内,借助容器内抛射剂的压力,以雾状形态喷射出来,直达病灶或由粘膜吸收而发挥疗效。2特点:雾粒微小、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安全卫生、给药量少和副作用小。(十六)安瓿口服液1概念:将药物提炼浓缩后装入玻璃瓶内,用时打开铝盖或锯断安瓿,用吸管将药物吸入口中吞服的一种剂型。2特点:多用于补益药物。(十七)滴丸1概念: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基质中,通过适宜的滴管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滴液收缩成球状,并冷却凝固而成的颗粒状剂型。2特点:含量准确、药物耗损少、受热时间短、药性稳定等,适用于制备液体药物及主药体积小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十八)锭、饼剂1概念: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而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体制剂。若制成饼状,即称为饼剂;若制成锭状,即为锭剂。2特点:可供外用或内服,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以敷患处。(十九)线、条剂1概念:将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状,或将桑皮纸先捻成细条后再粘药,用时插入疮口,化腐拨毒;也可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亦称为药线。2特点:用于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剂型。二、煎药方法汤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剂型,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我们必须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一)煎药用具1.适宜器具①砂锅、瓦罐和陶瓷器罐为佳。②搪瓷、不锈钢和玻璃器皿亦可。2.禁忌器具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二)煎药用水1.水质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常用的有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注意】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2.水量①传统的加水方法:第一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的3~5cm;第二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2~3cm。②另一种加水方法:按平均每1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的需水量,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加入,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注意】1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2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煎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三)煎前泡药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①复方汤剂--30~60分钟;②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20~30分钟;③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60分钟。【注意】1浸泡时间不宜过久2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四)煎药火候一般以“先武后文”为原则。〔注意〕解表药、清热类、芳香类药不宜久煎,宜用急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滋补药宜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药时间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10~2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取汁,每剂取液量约300~400ml,小儿减量,每日可1~2服。〔注意〕解表药、芳香类药、一煎需15~20分钟。二煎需10~15分钟;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需久煎,约60~90分钟。(六)特殊煎煮法1.先煎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①难容于水的药及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②有毒的药物。③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2.后下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份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3.包煎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4.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份,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5.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6.磨汁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7.冲服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8.泡服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中泡服。(七)机器煎药需要先煎的矿物类、贝壳类中药质地坚实,在机器高温煎煮且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煎出,不需要先煎。需要后下的中药主要含挥发性成分,传统方法煎煮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而煎药机是密闭的,挥发性成分仍然保留在药液中。煎好、包装好的中药无需冷藏,但需避光保存。此种方法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等优点。三、用药方法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药物的性质,分内服法和外用法两种。(一)内服法1.服药时间(1)饭前服药(2)饭后服药(3)睡前服(4)定时服2.服药剂量(1)一般服法(2)顿服(3)不拘时服(4)小量频服(5)中成药3.服药温度(1)温服:〔注意〕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2)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3)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4.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1)观察服药后的反应:(2)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二)外用法外用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膏药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温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古代称之为薄贴,现已制成胶布型膏药。(1)特点:富有弹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活动减少;并可保护溃疡疮面,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2)适应症:一切外科病证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外用。①太乙膏②阳和解凝膏③千捶膏④咬头膏(3)形式: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换一次。(4)注意事项:凡疮疡使用膏药,若引起皮肤发红,起丘疹,或发生水泡,瘙痒异常,甚则湿烂等现象,或溃疡脓水过多,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的变局,或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2.油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它与膏药的区别是不用铅丹。(1)特点: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2)适应症: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或肛门疾病等。(3)注意事项: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也应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长过慢而影响疮口愈合。3.箍围药(1)特点: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毒已结聚的也能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以后余肿未消者,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2)适应症:凡外疡无论初起、成脓或溃后,肿势散漫不聚,无集中硬块者,均可使用箍围药。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性和热性的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应区别使用。(3)注意事项:用于外疡初起时,宜粘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粘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应超过肿势范围。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膏药。箍围药用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4.掺药是将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未,根据制方的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临时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的药物。古时称为散剂,现称为粉剂。掺药的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不论肿疡和溃疡,消散、提脓、收口等均可使用,其它皮肤病、肛肠疾病等也可应用。可将其直接掺布于疮面上,也可掺布于膏药上和油膏上,或粘附在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由于疾病的性质和阶段的不同,在具体应用时有各种不同的药物配伍。5.洗剂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先研成粉末,再溶解在水中的一种溶液制剂。因加入的药粉多为不
本文标题:用药护理-湖北中医药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