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期报告23
《信息技术与地图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盐池三中王琪东2014年我校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学科整合的探究》课题研究工作,学校课题组成员和一批骨干教师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各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行动扎实,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有成绩,也有不足;有喜悦,也有忧虑。下面我代表地理课题组,按照我们“研究的初衷→研究的方案→研究的成果→研究的不足与困惑”的思路,具体从“背景清晰、主题新颖、方案可行、任务明确、困惑问题”等五个方面,把我们地理课题组研究的情况想大家做个汇报,欢迎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一、背景清晰——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育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在信息技术高速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是非常有意义的。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①国家层面---新课标的要求《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针对传统地理教育提出了三个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21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面向社会”则要求地理课程要适应时代、社会的要求,选择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地理内容,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素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要想改变过去“灌输—接受”式教学与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策略,实施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实现“双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区局层面——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简单地说,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提高课堂效率。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是学生“探究创新”的课堂。2013年以来,盐池县教育掀起了一股学习“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潮,我们随学校学习团队赴首先倡导“先学后教,以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如赴山东省初中考察学习,观摩课堂,参观校园,考察隐性课程的开发,聆听校长教改经验的介绍。同时,盐池三中作为盐池县高效课堂的实验学校,在学习了山东“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起到了先锋带头作用。这为我们在探究性教学研究向纵深方面推进,作了观念和操作层面上的充分准备。③学科层面回顾近几年的历程,我们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从说教式,到探究式,再到以探究为主体、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多种教学方法共同发展的演化过程。其结果一般都是事违人愿,事倍功半。主要表现在:师生地位上,仍然表现为教师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学习方式上,主要还是被动接受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式上,还不能完全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要么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单一传统目标,要么过于强调所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造成“知识与技能”的虚化。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细而全,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无论是从师生地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急切呼唤着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⒉课题的现实意义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题研究,使地理教师逐步积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方法和经验,使教师树立信息意识,增强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实施教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激发教师在实践中反思、交流和探讨,从而帮助教师解决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促进教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⒊研究依据(1).理论依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与发现法教学模式以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2).理论假设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刺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一方面,教师通过丰富、生动和多样化教学手段,促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学生应用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地与学习伙伴开展交流、协作,从而达到知识建构和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二、主题新颖——确定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的界定1.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通讯技术和传播技术,能处理、编辑、存储和呈现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技术。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情感的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综合地应用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整体化,进而产生聚集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二)、研究目的(目标)1、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实施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2、研究如何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从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转变为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实现学科中心向学科融合系统中心演进。4、研究如何通过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模式。三、方案可行——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2、问卷调查法:针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调查问卷,全面了解地理教师目前制作课件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3、案例研究法:组织和指导老师们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4、行动研究法①分组实施对比教学,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②探索出促进大多数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提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二)、研究步骤1、课题启动和初步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5年2月)此阶段是收集信息、资料、组织理论学习、利用国培学习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一些地理教学软件如ppt的制作,电子白板的运用,微视频的制作等等,确定和规划课题,启动和开始课题的研究。2课题研究全面深入开展阶段(2015年3月—2016年3月)。此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课题的各项研究目标深入开展,依据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研工作实践。3、课题结题阶段(2016年3月—6月)。此阶段收集案例,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课题结题四、任务明确——明确研究任务和内容⒈研究内容(1)促进信息技术全面运用到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使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初步形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教学结构。(2)进一步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凸现出来。(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4)在课堂教学中,一言堂已不存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较为灵活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学会读图、用图、绘图,定期进行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⒉研究成果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方案、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2、课题研究论文、案例3、课题组成员制作的优质课件光盘等取得成果1、课题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报告2、促进了资源建设:课件(网络课件、演示课件);教学设计;优质课;王琪东老师担任的全县示范课《日本》(2015.4月份全县示范课)王琪东老师高效达标课《澳大利亚》(2015.5月份高效课堂达标课已顺利通过)袁荣荣老师高效达标课《民族》(2015.9月份高效课堂达标课已顺利通过)杨秀梅老师高效达标课《大洲和大洋》(2015.10月份高效课堂达标课已顺利通过)1.研究成效①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是学校的风景线,也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和标杆之一,提升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自2014年以来,我们课题组在探究性教学课题的引领下,一大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各项素养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了“课题研究”、“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及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学校乃至全区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的的稳步提升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题研究的过程亦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效整合,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有效选择,通过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组成员全心投入,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撰写了大量有效教学论文,先后在省市区教学研究活动中开设探究性教学示范课,在市区教学研究活动中开设状体讲座;课题组长姜吉霞被评为盐城市教学能手,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该课题的引领下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五、困惑问题——目前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1、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整合,认同这种教学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在实践中因教学任务较多以及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因此在运用不是太多,故效果上与预期还有相当差距;2、由于地理新课标内容主要集中在七、八年级,要在短短的二年内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难度有点大,尤其是学生的空间概念、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现象的能力相对薄弱,但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比较好。所以,我们地理课题研究组的老师千方百计的自设课件和收集资料去为上课有图文资料做准备。开始教学之后,尤其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提高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期报告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2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