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有关推进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实施意见
—1—关于推进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4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的通知》(浙政发〔2016〕24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创新活力之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2016〕16号)和全国、省、市、区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创新余杭”,打造名副其实的全省榜样,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聚焦“创新余杭”,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改革为动力,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着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动企业挂牌上市,着力淘汰落后产能,构建全区域协同、全要素配置、全链条融合、全方位保障、全社会动员的全域创新格局,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为打造以创新余杭、美丽余杭、文化余杭、平安余杭、幸—2—福余杭“五个余杭”为内涵的名副其实的全省榜样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才为先。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激励机制,努力为科技人才和创业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构建适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坚持全域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东、中、西各平台、各镇(街)全面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在全区的有机统一。——坚持错位发展。坚持分类引导、精准施策,结合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推动实现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坚持区域联动。充分发挥各重点产业平台的自身优势,敢于打破行政壁垒,着力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共融、配套共建共享,以开放促合作,以协调促发展,打造“孵化——加速——产业化”的产业培育链条,形成合作共赢的联动发展大格局。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区基本建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科技创新规律的全域创新体系,未来科技城成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核—3—心区示范区引领区,争创国家高新区,临平新城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新引擎和示范田,良渚文化城成为杭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核心,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余杭工业发展的又一高地,以“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有序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和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创新驱动发展综合实力居全省领先地位,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建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具体目标如下(以2016年为基期):——产业创新有新突破。以信息经济“一号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全省信息经济高地,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以上;国家重点支持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以上;力争新增上市(挂牌)培育企业200家以上,股份制企业110家以上,“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20家以上,上市企业20家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以上,全区上云企业达到10000家以上,培育区级上云示范企业100家以上,累计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不少于80个,实施“机器换人”项目不少于400个,累计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00家以上,整治提升“低小散差”企业(作坊)800家以上。——能力创新有新突破。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研发(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到300家以上;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850件以上;全区人才总量力争达到32万以上,其中高技能实用型人才4万人以上;—4—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0名以上,新增80名以上人才入选国家和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市全球引才“521”计划;累计引进培育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0个以上;平均每年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750名以上,每年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以上。——平台创新有新突破。重点产业平台发展迈上新台阶;“之江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小镇创建成为省级特色小镇;成功落地阿里创新研究中心、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等战略合作项目;实现省内重点高校战略合作全覆盖;新改扩建标准厂房(或工业楼宇)400万平方米以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30家以上,累计引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达到5000家以上;建成3个面向制造提供服务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和2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三、主要任务(一)“创新驱动、资本撬动”两轮齐动1.建设创新载体。全面加强与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全力争取、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区落地,建立浙大科研孵化楼、浙大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浙大校友企业总部园、浙大军民融合产业园等校地合作创新载体,形成浙大在我区发展的“余杭方阵”。全力支持阿里“NASA计划”,加快建设阿里创新研究中心,并借力强势推进人工智能小镇建设。进一步加强—5—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省内高校的战略合作,加快推进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浙江理工大学时尚学院等重大项目落地。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互动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大学城的人才富矿、创新源泉,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动对接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具有独特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并以“国家大学双创园”作为资源整合平台,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平台。大力招引培育中移杭州研究院等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推动研发经济发展。加强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的战略合作,建设“杭州(仁和)清华长三角智造基地”。加快推进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研究院、大数据运营中心、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努力打造“智造服务业集聚地,产业互联网创新港”。〔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商务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良渚街道)、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培育高新企业。制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与引进一批在浙江“八大万亿产业”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形成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完善创业服务机制,激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转型,发展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6—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整合行政资源,建立专利、商业秘密、商标、版权四位一体的协同服务体系,培育更多更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加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创新载体的梯度培育体系,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鼓励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企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广新局、区人力社保局、区科协、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良渚街道)、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各镇街〕3.打造上市梯队。制定实施企业挂牌上市行动计划,多渠道挖掘上市培育资源,不断提高上市培育库质量,为推动企业上市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规上企业、科创园区企业中“排摸一批”有上市潜力的后备资源;在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等新兴产业的优质企业,特别是行业标兵、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中“培育一批”作为上市培育对象;在招商引资中“招引一批”区外拟上市企业项目。建立完善梯队式、多层次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不同层级的上市后备企业实行“滚动培育、定期培训、动态管理”制度,针对企业在股改、上市辅导期等不同阶段的需求,有重点、分梯次、高效率地推进企业上市挂牌工作。选择一批优质的中介机构团队,—7—搭建上市中介库,为上市挂牌培育企业提供推荐与咨询服务。充分发挥上市挂牌企业联合会这一重要平台作用,建立国内外横向、纵向联系和合作,增进交流,促进创新、扩大影响,为会员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优创造条件和机会。〔责任单位:★区发改局(金融办)、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良渚街道)、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各镇街〕(二)“落后淘汰、创新培育”两手齐抓1.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用地5亩(含)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在区、镇两个层面开展综合评价,实现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全覆盖,强化企业在税收减免、用地、用电、用能、用水、排污、信贷等方面实施差别化配置措施,引导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发展。制定实施全区淘汰落后产能行动计划,以印染、化工、建材、金属加工等行业为重点,按计划逐年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不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落后产能企业,全面整治印染和合成化工企业,提前关停烧结墙材轮窑和水泥粉磨站。以乔司纺织服装、仁和小五金、塘南小铸造等典型的“低小散差”企业(作坊)为重点,按照“提升一批、取缔一批、整合一批”的原则实行分类处置,按计划逐年整治提升一批“低小散差”问题企业(作坊)。〔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局、区环保局、区财政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良—8—渚街道)、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各镇街〕2.打造创新空间。全面掌握、挖掘存量土地、低效用地及旧厂房,充分利用符合条件的“三改一拆”拆后土地、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退出空间,按照“规模合理、适度超前”原则和“先规划、后建设”要求,推进产业园区连片改造,合理优化园区内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升园区整体环境。以园区提升改造形成的物理空间为依托,制定实施深化科技创新“523”计划,打造园区产业生态,大力招引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着力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链等知名的资源型平台,探索实践多元化的创新合作模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把传统园区的空间、专业机构的服务和基金公司的资本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园区开展各类社群活动,促进“资源、资本、智慧”有效对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通过举办重大行业活动,抢占制高点,大力招引对产业链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核心企业与领军人才,积极对接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扩大“双创”源头供给。加快打造以科技银行、科技担保、科技投资为核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科技担保为纽带,形成串联整条创新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广华立创客社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大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依托互联网技术平台建立“体外创新中心”,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和平台型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国土余杭分局、区住建局(规划分局)、区发改局(金融办)、—9—区财政局、区商务局、未来科技城(海创园)、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良渚街道)、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各镇街〕3.加速两化融合。以推动“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余杭试点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余杭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支持春风动力、华立仪表、老板电器、西奥电梯、钱江压缩机等推进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专项及示范试点项目实施,同步开展百家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登高”计划,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
本文标题:有关推进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实施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3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