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年高三备考《新课标新方案新高考》
新课标新方案新高考一、课程标准变化及其原因这次高考改革,选课、分层、走班等等都是高考方案的新亮点和关键词2013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对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经过四年的努力,修订工作现已完成。日前,教育部正式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标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即“三维目标”)。根据教育部的意见,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三维”的叙述,明确了便于评价的目标叙写方式。但它也有局限性。它缺乏明确目标的实质内涵,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关注目标的呈现方式,即只有三维叙写,而不清楚受教育后所习得的素养。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它是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综合性品质和相关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是基础教育改革在课程目标上的一个重要变化。这一变化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而是国家在育人目标上的新要求,是基础教育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它将有效地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二)在课程结构上,构建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所组成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第二个重大变化,即是调整了课程结构。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将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构成,并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在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课程类型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必修Ⅰ:政治领域的历史必修Ⅱ: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历史必修Ⅲ: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中外历史纲要》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择性必修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修课《史学入门》《史料研读》新旧高中历史课程结构对比示意表:按照新的课程设计,历史必修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的发展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上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对中外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课程标准提供了《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两个模块样本,作为校本课程的参考。这两个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了解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增强学生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为何要调整高中历史课程结构?1.考虑到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到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显现出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梯度,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2.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新设计的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递进性和提高性。历史必修课程是共同基础,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学习,要掌握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与深化,从三个主要领域呈现更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通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强化学生的史学专业基础。应该说,三类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考虑到国家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要求,也考虑到学生自身对历史学习的需求。3.历史必修课内容呈现方式由原先专题史改变为通史,将更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上的调整,旨在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为充分的体现。(三)在课程内容上,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新了学习内容修订后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三个重大变化,便是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更新了课程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不仅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而且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为此,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更新了学习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展现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历史发展大势,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历史启示。如必修课程内容,原有课程内容按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选择了若干学习专题。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感到这种专题史的体例编排及内容,忽视了历史整体性和时序性的特点,造成了学习内容跨越性大,知识割裂,交叉重复的现象。有鉴于此,修订后的必修课程,按历史时序,选择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作为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内容。以下为新旧必修课程内容对照表。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Ⅱ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Ⅲ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外历史纲要(中国历史)1.早期中华文明2.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5.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6.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7.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9.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人民解放战争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1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4.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的这一更新,不仅有利于学生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而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关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培养。修订后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基本是全新的内容。我们从所开设的学习模块名称上就看出其变化。表3为新旧选修模块对比表。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择性必修课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选修课:《史学入门》《史料研读》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选修课内容的选择,其目的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学习,即是要求从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进行认识,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形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建构对历史上政治文明演进的正确解释,形成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四)在课程评价上,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学习历史和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第四个重大变化,是体现在课程评价上。为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并检测学习效果,新的课程标准把要求学生达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并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时体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新的课程标准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评价所要求的层级关系,对各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划分。试以“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为例说明之。素养水平时空观念水平一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水平二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
本文标题:2019年高三备考《新课标新方案新高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881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