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备考专项复习课件10
创新方案高考语文一轮课件:第二部分专题五第三讲断句和翻译【备考加油站】(新人教版)双引擎某日,有位富豪与朋友欲乘坐自己的私人小飞机出外兜风。出发前富豪对朋友说:“这架飞机是双引擎,刚刚我检查了一下,可能飞到一半会停住,不过没关系,这种小飞机比较轻,剩下一个引擎动力还是够的,仍然可以安全归来。”朋友点头表示理解。出发后没多久,果然一个引擎停掉了,富豪脸露忧虑,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这不是在你的预料之中吗?我们还是可以安全返航的。”富豪说:“话虽如此,可是坏掉的并不是我说的那一个。”要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特点和规律,必须熟知句子成分构成及特色:1.了解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或者从其在句子中起到的作用能更好地辨析词类的活用。2.句子的基本成分:(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3.句子成分的构成:(1)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充当;(2)谓语一般由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充当;(3)状语常由副词、能愿动词、介宾短语充当;(4)补语常由介宾短语充当。4.句子成分之间的服务关系:(1)定语服务于主语或宾语;(2)状语、补语服务于谓语;(3)谓语支配宾语。文言文词类活用表解(一)名词的活用活用为动词名词后带宾语左右欲刃相如驴不胜怒,蹄之名词后带补语沛公军霸上凡吏于土者……名词前有副词状语二月草已芽神弗福也名词前有能愿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莫我肯德名词前有“所”字置人所罾鱼腹中两个名词相连而非偏正关系大楚兴,陈胜王许子冠乎名词重叠而非叠音词君君臣臣子子亲亲贤贤老老幼幼名词用“而”与动词相连不耕而食,不蚕而衣....................表特征状态(比喻式)其一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表态度、方式吾得兄.事之生男女,必货.视之表工具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表处所相如廷.斥之诡踪迹,草.行露.宿表趋向操军破,必北.还旌麾南.指,刘琮束手名词作状语表频率、渐进岁赋其二乡邻之生日.蹙使动带宾语,有使宾语成为……的意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两个都属于使动)意动带宾语,有“以……为……”的意思,即把宾语当做……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二)形容词的活用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作宾语或主语义不杀少.而杀众.乘坚.策肥.大.无侵小.作名词在数词之后四美.具,二难.并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后带宾语(形+名,而非偏正关系)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素善.留侯张良前面有“所”字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作动词后面带代词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使动使宾语成为某种状态春风又绿.江南岸大王必欲急.臣意动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状态(以……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其家甚智.其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三)动词的活用作宾语或主语尔安敢轻吾射.惧有伏.焉一屠.晚归在“之”、“其”后充当中心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则其至.又加少矣作名词两个动词组成并列结构谗谄之蔽明也不敢复有株.治.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项伯杀人,臣活.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及物动词改变原有动宾关系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外连衡而斗.诸侯使动及物动词带双宾语宁许以负.秦曲晋侯饮.赵盾酒意动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带宾语且庸人尚羞.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为动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即“主语为宾语怎样”。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死)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泣)(四)数词的活用作名词数词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其一.犬坐于前一.厝雍南,一.厝朔北作动词数词在句中表示动作和意义,起了动词的作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作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怎么样或为什么的意思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词类活用还有多种方式,不再一一列举,希望同学们在高三备考中不断积累,经常梳理,灵活运用。下面是词类活用的基本推断方法和规律:方法:辨析词类活用主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与其他词的关系。规律:从语句分析来看,凡是处在动词谓语(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名词、代词)以外的其他词,都可看做某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注:△表示《考试说明》未作要求句型例句说明①……者,……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②……者,……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③……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典型格式)用“者”和“也”表示判断(一)判断句句型例句说明⑤……为……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⑥……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动词“为”和“是”表判断句型例句说明⑦……乃……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⑧……即……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过小孤山大孤山》)⑨……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⑩……皆……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⑪……本……臣本.布衣。(《出师表》)用副词帮助判断⑫无标志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必有主语与谓语(名词性)(二)被动句①无标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主语是动词的受动者,可移至动词后②动词+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③被+动词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东南飞》)“于”或“被”引出主动者④见+动词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见+动+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⑥……受+动+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见”“受”均有表被动意义,是介词⑦……为+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⑧……为……所+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⑨……为所+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是介词,表被动(三)变序句△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矣”谓语提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鸿门宴》)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师说》)“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吹洞箫”是定语,“客”为中心词△介词结构后置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于其址”此处作补语,翻译时提前(四)省略句①主语省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省去主语“公”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舍人)曰:“(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省去说话者“舍人”,对话中省去主语“廉将军”和宾语“秦王”②谓语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承前省谓语“为乐”③宾语省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之)而师之。(《师说》)省谓语动词的宾语“之”(生乎吾前)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省介词“以”的宾语“之”(衣食)④兼语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省“之(相如)”,为“拜”的宾语,“为上卿”的主语⑤介词省略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省介词“于”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包括词组)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我们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牢牢掌握了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下面将文言常见固定句式列举出来,以便大家复习。1.表陈述或判断(1)……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的方法(根据)”或“用来……的”。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原因)(《游褒禅山记》)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凭借)(《师说》)(2)……有所……、……无所……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①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3)……有以……、……无(亡)以……是“有所以”“无所以”的省略,有时还写成“……有……以……”“……无……以……”,译为“有什么可用(拿)来……”“没有什么用(拿)来……”或译为“有办法用来……”“没有办法用来……”。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④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⑤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4)……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势,增加商量推测语气。后面的“也”“矣”“乎”用法一样,语气轻重略有差异。①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②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③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④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精通》)2.表委婉(1)得无……乎(邪、耶)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莫不是……吧”。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2)无乃……乎(与)、毋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译为“恐怕……吧”“只怕……吧”;将“无”换成“毋”,成为“毋乃……乎”,意思不变。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③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④君有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公下》)3.表反问或疑问(1)不亦……乎用于委婉的反问句,译为“不是……吗”(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作“难道”。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2)何……为、何以……为都是表反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呢”“哪里……呢”。“何”有的句子中写作“奚”“恶”“安”,意思一样。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3)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怎么”,分开用时译为“对……怎么办”。①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何如、何若表达的是疑问语气,译为“怎么样”。①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此为何若..人?(《公输》)(5)岂……哉(欤、乎、乎哉)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配合,以反问的语气表示肯定,译为“难道……吗”“怎么……呢”。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②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6)庸……乎、其庸……乎表示反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译为“难道……吗”“哪里……呢”。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②晋其庸..可冀乎.?(《左传·僖公十五年》)4.表比较、选择、取舍(1)……孰与……、与……
本文标题: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备考专项复习课件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0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