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1.宇宙自然为什么条条江河归大海?为什么春去冬又来?为什么月球围绕着地球,地球围绕着太阳,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来,依照某种规律旋转这、运行着,片刻不息?这,便是宇宙,便是大自然。2.“道”的内涵“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概念,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本原和运动变化的法则。简言之,易学旨在论一阴一阳之道。《周易》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情以至于命。”其核心内容是讲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道教养生学以道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为依据。《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德经》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规律仍为自然无为,必然要逆人欲之所为。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得的。无论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都主张自然无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这种观念称为“生态智慧”。“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分离,得“道”即可长生,违“道”只能短寿。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1.虚静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不仅主张为政应求清静,人生的活动也应在烦劳中求静逸。在繁忙中静下心来。故宜“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状态的。面对世事的的纷争,能够致虚守静,就可把握根本。他极力倡导“无欲”、“无求”、“无知”、“无为”的思想。其意是指要淡泊无为,无忧无虑,返扑归真,处于自然状态,保其精神,全其性命。2.“无为”《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在生生化化中反复运转,但无论怎样运转变化,都是源于“道”的本体,事物的对立面正好体现了“道”的运动。这句格言告诉了“有道无”又从“又到无”的深刻哲理。指导人们共同实现“无中生有”、“有生万物”的目的。《道德经》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义是修道者要天天反省自己,减少杂念,减少再减少,直至没有杂念,就能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无为而无不为是道家名言。不能望文生义,要领悟它的精神境界。3.“无为处世”的含义有如下三点。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言,含有一种相生相成的道理;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勉强作为;无为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没有贪欲、杂欲,但不能没有发展。没有杂欲是一种美德,但创新是一种社会责任。若仅仅满足安贫乐道,止步不前,幸福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把“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在“在无为中生存,在有为中发展”。才能有健康的身体,稳定繁荣的生活。1.老子的相反相成的“相生”原理老子的“相生”思想既包含一般意义上的相互为好,相互共存相互共赢(WIN-WIN)的含义,有包含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即“有无相生”之义。“弱”和“强”是相反相成的。正如《老子》第二章指出的“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现实世界中所有价值和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2.“弱者变强”的原则对于“弱者变强”老子不是主张用人间的斗争和竞争。因为老子认为“弱者”本身,就是为了打破人类社会竞争和斗争所带来的反作用。老子虽讲“柔弱胜刚强”,但这里所指的“强”,并不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强者所胜。这里的胜,包含着相生,即排除斗争和分歧的,结束斗争的“相生”的胜利。因此战胜“强”的“弱”,并成为强的东西,而是追随“反者道之动”的道走向“相反相成”。实际生活中以柔克刚的例子很多,如,“滴水石穿”,“以弱胜强”,“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等。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于柔的状态,则可避免过早衰老。这种贵柔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3.“守柔曰强”健身的方法中国传统的健身术也是以柔见长,如导引、气功、太极拳、导引保健功等。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春秋后期,创始人为老子(生卒年月不详)。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前者的思想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后者的思想以《管子》中的《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内业》四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原》《称》《十六经》四篇,以及《淮南子》为代表。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如汉代的杨雄、桓谭、王充等;有时为官方儒学所汲收,如宋明理学;曾经一度成为官方哲学或一时代的统治思潮,如汉初的黄老学和魏晋玄学。此外,道家哲学还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道教基本经典,奉《庄子》为《南华真经》,并且用老庄哲学来论证道教的神仙学,建立了道教的宗教哲学体系。两晋时期的佛教般若学,则更是佛玄结合的产物。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道”。“道”是他用以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最高范畴。1、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2、道是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道是天地万物运转的法则:一是“无为”;一是“柔弱”。老子哲学中有许多极可宝贵的精华,这就是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事物的自身都包含着他善,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的甚至相反相成,所谓“曲则全,校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物极必反,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从这些辩证观点出发,老于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等。但过分强调“柔弱”,也给他的思想带来许多消极性、如消极退让,无为而治,否定进步等。生命的境界层次第一个层次: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第二个层次则是宋荣子: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以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第三个层次的人是列子:夫列子欲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第四个层次则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是指由老学与黄帝崇拜结合而形成的学说,其思想如司马谈所说“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可黄老之学是借黄帝之名,宗老子之学,兼取儒、法、阴阳各家而建立起来的。黄老之学实质上是道家的一种政治哲学,其宗旨是以“因性任物”、“虚静自持”,达到政治上的“无为而治”。1、道统万物,尊道循道的理性精神2、返朴归真,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3、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4、不为物役,宠辱不惊的独立风骨5、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辩证思想漫长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曲折和坎坷的。当人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建功立业的志向受阻时,当个体或家庭的各种不幸或灾难来临时,当人们为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所困扰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以便从沮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调整人生的航程。而道家的思想主张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道家提出的顺应自然、超然物外,守朴尚俭、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和不以物迁的行为原则与道德要求,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指导人生、净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而且,时至今日,其中的思想精华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我们通过对道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使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赋予其时代意义,从而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名利地位或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不为物累”、“安时处顺”,以“体道”、“悟道”为价值目标,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实现心理平衡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文标题:中国法律思想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2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