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病毒式写作历史性文本评述
病毒式写作历史性文本评述病毒写作并非始于今日,古之先贤,早就有过这样的创作。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就是最早发现中国文化思想病毒病害的先驱创作者之一。本文不揣浅陋,试就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之一,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病毒写作角度,略作解读。诗人眼光阔大而又切实,文章开篇举眼之处,皆龙蟠、苏杭一带病梅产生之情形——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文人画士好梅,却以偏好(“病态心理”)赏之,终致梅病而自以为是,而洋洋自得。病梅何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天下之民“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用现代人的说法,此为市场需求之卖方市场也。为得梅价,天下之民不惜对健直繁茂的梅树大加“斫直、删密、锄正”,致使梅树不能尽情生长!但诗人龚自珍的洞察力在于,他锐利地看到深刻剖析了造成“病梅现象”的初始病源与恶果!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病态的买方需求,终于造成梅树的病态美、扭曲美!中国现代诗人艾青曾写过《盆景》一诗,揭发国民眼中的病态美,扭曲美,与龚诗慧眼同具,异曲同工——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早已失了自己的本色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受尽了压制和委屈生长的每个过程都由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任人摆布不能自由伸展一部分发育一部分委缩以不平衡为标准残缺不全的典型像一个个佝偻的老人夸耀的就是怪象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块根留下几条弯曲的细枝芝麻大的叶子表示还有青春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看来,文人画士(如今称之为知识分子!)当是造成“病梅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终于带来天下之梅皆病,真可谓“巧言乱德,无如文人”!龚自珍因此愤然指控道——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作者写作此文,莫非只为一“病梅现象”鸣冤乎?非也。作者借梅以喻人,揭露文人病态思想与社会病态氛围沆瀣一气对普通人思想的束缚与迫害。亦如艾青《盆景》一诗所揭示的——所有的花木都要有自己的天地根须吸收土壤的营养枝叶承受雨露和阳光自由伸展发育正常在天空下心情舒畅接受大自然的爱抚散发出各自的芬芳如今却一切都颠倒了……为了满足人的好奇标榜养花人的技巧柔可绕指而加以歪曲草木无言而横加斧刀或许这也是一种艺术却写尽了对自由的讥嘲以病毒写作的角度读《病梅馆记》这篇文章,我们读出了诗人龚自珍“暴露病毒,对治病毒”的思想。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里,最后一段显得犹为重要: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遭病害之梅,终得龚自珍这位大医生疗救,“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我等读罢,当为三百病梅称幸!然而,梅之病易治,社稷之病难治。执权者若一味压制天下人的自然需求,束缚公民百姓舒枝展叶的精神自由,使偌大国度表面民心归顺,却如一潭死水了无生气!使人民身体佝偻,思想扭曲,社会病相,日陷沉沦。诗人是在提醒世人(自然包括当权者),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必须扶持端正庄重的社会形象,倡导思想的正知正见,而不能听任社会趣味趋于恶俗,压抑生命的正常发育与思想的自由舒展!否则难免妖梅、病梅风行于世,无异于加紧演奏亡国之音矣!附:龚自珍《病梅馆记》原文: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本文标题:病毒式写作历史性文本评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