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高品质版
东坪中学七年级下册语文电子备课课题:《长江》第一、二课时总第三课时备课人刘群辉班级C1612时间第一周教材研究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作者在本文使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和一唱三叹手法的作用。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者在本文使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和一唱三叹手法的作用。难点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增强对新中国、新社会的热爱之情。教法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朗读法媒体教具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字词,理清层次,把握主旨。一、导入:1、简介单元主题。2、问: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3、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二、读(一)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郭风,当代作家,散文处女作是《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唱吧,山溪》《曙》,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本文选自《英雄和花朵》。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3、体裁:散文诗诗体的一种,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散文诗不分行,也不一定压韵;语言高度凝练,内容跳跃性更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二)有感情地读课文:1、自由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体会情感。反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吹拂.哺.育堆栈.舢.板驳.船曙.天粼.粼玫瑰.欢愉浦.口帆.船千年万载.湖泊.停泊.解释词语曙天:天刚亮哺育:养育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欢愉:欢乐而愉快。奔赴:奔向(一定目的地)照耀:(强烈的光线)照射。粼粼:形容水的明净。朗读情感指导:舒缓、读出赞美之情。2、小组分角色读课文:注意把握语速、情感。(点评)3、表演朗读:(1)不指名轮读;(2)师生合读。三、议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我们一起来歌唱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祖国的赞歌。2、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2)描写长江美景。第二部分:(3-6)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7-8)照应开头,高唱赞歌,点明主旨。3、第3自然段在文章情感抒发与结构是起到了哪些作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结构上:贯穿全文。承上启下。四、练1、《学法》第1—5题第7题;2、积累有关长江的诗句。要求:至少3句,写在课后习题空白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作者在本文使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和一唱三叹手法的作用。一、复习导入1、《长江》体裁是,全篇贯穿一个“”,抒发了作者的情感。2、第3自然段在文章情感抒发与结构上起到了哪些作用?3、汇报积累的长江诗句。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出示问题,1、文章描写了长江哪个时间段的景象?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作品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者傍晚,而只写长江的黎明?2、请找出作者看到黎明时长江景象时心情的句子。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学生看课文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展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1、黎明;黎明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这里的黎明具有很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的是祖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拥有美好的明天。2、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借喻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作者对此充满了兴奋,无比激动。三、赏析精彩语句:1、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作用。答题格式: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④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找句子,按答题格式在相关句子旁批注,然后全班展示交流:例如:(1)拟人句:如“长江很早便醒过来。”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长江的寂静很早便被过往的行人打破了。(2)比喻句:如“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的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与长江血脉相连的亲切之情,表达了对长江哺育了亿万子女的赞美之情。(3)排比句:如“第四段‘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满怀激情的写出了长江江面上的繁忙景象。(4)句式仿写“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2、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又无啰嗦之感,如“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在文中反复出现,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明确:无啰嗦之感。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方法,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本文运用了间隔反复:一唱三叹,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使感情的抒发得到强调和升华。反复咏叹,使本文赞美和歌唱祖国的主题更加饱满,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具有散文诗一唱三叹的特点,使文章充满了不可遏止的激情。删去后就失去了本文诗一样的抒情美感、节奏美感、音乐美感、情感强化的效果。3、辨析加线词语的细微差别: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辨析:“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同:都包含愉快、欢欣的意蕴。异:①主要指外在的神态、神情。②主要指内在的心理状态。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新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通过描写和赞美长江,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五、练1、口头训练: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那么,作为中学生的你,又打算做些什么来慰藉祖国的“母亲河”呢?2、《学法》第6-8题。板书设计一(1-2)描写长江美景。二(3-6)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赞美新中国长江三(7-8)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歌颂新时代教学反思《长江》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学生第一次学习这种文体的文章,我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这篇课文,思考再三,我觉得还是从读入手,在第一节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1、导入新课之后,学生自读课文,体会情感,学习生字词;2、学生谈初读感受,主要从语速、情感基调整体把握;3、正音之后,小组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4、派小组表演朗读,师生评价;5、师生合读。经过不同形式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把握,很自然地就理清了文章层次;对作者的情感也有了准确把握。为下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一堂课下来,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兴致很高,表演朗读的效果也很不错。忆起学生刚进初中时的课文朗读,加字、漏字、改字、吞吐,不敢展示等等问题频繁出现,半年多的朗读训练,已经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的进步了。看着课堂上热火朝天的情景,听着孩子们在师生合读之后不约而同想起的掌声,我很享受!东坪中学七年级下册语文电子备课课题:《筏子》第一、二课时总第五课时备课人刘群辉班级C1612时间第二周教材研究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2、通过艄公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重点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阐明的道理。难点分析并学习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教法学法讨论法、讲授法、朗读法媒体教具课件、班班通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了解筏子;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2、熟读课文,掌握字词;体会情感。3、把握黄河特点。一、导入1、欣赏图片感受黄河魅力:(1)师述: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2)欣赏图片感受黄河魅力;2、欣赏图片并介绍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二、读(一)资料助读1、介绍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2、介绍写作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重点掌握四字词语;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乘风破浪惊涛骇浪浊浪排空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提心吊胆风平浪静胆惊心悸2、再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轻重、快慢,读出情感。(1)自由读(2)表演朗读:最拿手的段落。3、谈初读感受。三、议1、作者笔下的黄河有何特点?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找出具体语句加以分析概括)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就疑难讨论,小组展示,老师适时点拨:明确:1、作者笔下的黄河有大、深、急的特点,分别用下列景物衬托:(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3)筏子速度快。2、(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四、练1、《学法》1-5题;2、熟读课文,背诵第10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分析艄公形象,悟出本文主旨;2、分析并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法。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第10自然段。二、读、议读课文6-10自然段,思考问题:1、请分析艄公形象?2、作者极力描写的是黄河上的艄公形象,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什么呢?3、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后展示,老师适时点拨、明确:1、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2、衬托艄公技巧高超。3、道理: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三、讲1、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筏子之小---------------水车之大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2、词句品味:划线句能删去吗?为什么?(1)、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2)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3、概括主旨:上一篇课文写的是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仅仅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五、练《学法》第6-8题。板书设计黄河——汹涌澎湃筏子水车——高大乘客神闲气定羊皮筏子——小、轻艄公勇敢智慧教学反思第一节课充分朗读课文之后,第二课时的课文赏析水到渠成。在我的预设中,赏析中设计的问题可能有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2-北师大版高品质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99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