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鲁迅眼中的女娲补天【摘要】女娲补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先秦神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天》的故事情节与神话传说大致一致,他的二次创作主要在于对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在这些细节描写中,鲁迅用翻天覆地的手法“改写”了历史。《补天》的娱乐功能少的可怜,并且这篇文本有着很强的时代性,离开了那个时代,文本便会变的难懂,并且会因为知识储量的不同,产生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小说的矛头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弊病,与《补天》类似的《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指向现实社会中的某一具体事件。小说中的女娲更像是活在鲁迅的那个时代的身心健康的人,是一个新人、现代人的象征,她成为文本中其他人的评判标准,而小说也变成了一个讲述人的故事。【关键词】现实主义讽刺“人”的故事【正文】女娲补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先秦神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鲁迅的《补天》就是在这一神话传说的框架上改写的。鲁迅在《故事新编》的《前言》中介绍:《补天》原题作《不周山》,“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女娲补天的故事最开始出现于战国的典籍记载,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一文中有说明:女娲见于《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山海经·大荒西经》,但后两者只能算作汉代的典籍。”在现代社会,因为神话故事、媒体等信息传播途径有选择性地宣传,所以我们更多了解的是女娲。鲁迅小说便是对这一文化形象的演绎与重建。“鲁迅将以《补天》为代表的非现实题材小说,,称为‘历史的小说’,而并非‘历史的小说’,这是大有深意的。小说以人性为标的,演绎、重建了中国古代神话,并赋予了现代的意味。文学渊源、原初母性、创造性失败等论题,在小说中得到了形象性的阐发。”1笔者对这篇小说认识与之相似。鲁迅在其《前言》中也对他的创作意图做了描述,即本是要写些历史小说,但后来受到现实世界的影响,“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补天》的故事情节与神话传说大致一致,他的二次创作主要在于对故事情节的细节描写,在这些细节描写中,鲁迅用翻天覆地的手法“改写”了历史。《补天》不是类型小说。它不是通俗文学,它的受众小,可以说《补天》这类文章不是所有人都爱看的,鲁迅先生之于《补天》是有折射现实的意图的,其中鞭辟入里的讽刺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文本中很多地方,都是我们当下的人看到都会引发深省的。《补天》的娱乐功能少的可怜,并且这篇文本有着很强的时代性,离开了那个时代,文本便会变的难懂,并且会因为知识储量的不同,产生对文本不同的理解。《补天》创作于1922年,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一支矛,那么这篇小说的矛头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弊病。与《补天》类似的《故事新编》中的其他篇目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指向1《补天与鲁迅的神话重建》,杨筝,云南大学中文系,洛阳大学学报第19卷第1期2004年3月;现实社会中的某一具体事件。如《奔月》“去年就有四十五岁了”等,反映的是当时狂飙社成员高长虹对作者的攻击,鲁迅先生的讽刺采用多样的方式,如在这里就将高长虹的文字拿过来放在自己的文章中,用戏仿的手法反击高长虹对事实的捏造。在《理水》中尤其多,如“文化山”上的名人们,他们在与老百姓的对话中,总是以贤人自居,与治水的大员们的态度,却变得恭维;他们不关心老百姓们吃青苔、喝肮脏的河水,而只是在奇肱国的救济飞来的时候大大地放下心来,到了吃饭的时候叫着满口的炒面,指责老百姓们过于懒惰。这正式当时文人们的普遍实质,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用最朴实的故事,揭露了现实繁琐的世故掩藏下的毒瘤们。其中有江瀚等组织文物南移的愚蠢想法,“优生学家”潘光旦,“鸟头先生”顾颉刚以及他对鲁迅先生的关于“在文字上侵害了他”的事件。以及《采薇》《出关》《非攻》《铸剑》《起死》等篇。1922年是一个风云急转的年代,新文化运动的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形成对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包括封建专制思想、卫道士传统、以及人们对传统话语权的顺从。其中,明显地表现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的口号。各位思想家们纷纷撰文抨击旧礼教,“猛烈攻击历代统治者独尊孔子一家学说来维护帝制,‘易演成‘独夫专制’’,指出以‘重阶级尊卑’的纲常伦理为特点的那种孔教思想在当今已经阻断了中国向民主共和迈进之路,所以反孔教大有必要。”“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希望作为反封建反传统的突破口,打破专制主义的思想统治,整的普遍的精神解放。斗争的焦点又在于反对封建纲常伦理。”2……这些可以说是说出了鲁迅写这些文章的直接目的的,小说便是建立在鲁迅先生对于现实深刻的剖析认识,在现代环境下诞生出来的“历史的小说”。小说的主要人物当然是女娲。这是一个很亲切的大神,她很“活”,从神的宝座上走下来,跟邻家姑娘一样,有时候的神性的母性的光辉又表现得像是邻家大妈。她会累,会烦躁,“伊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总觉得左右不如意了,便焦躁的伸出手去,信手一拉”,“然而伊并不暇理会这等事了,但是有趣而且烦躁,夹着恶作剧的将手只是抡”等,这些让我们觉得女娲的亲切,这些细节的补充表现出现实主义写法的有趣来,特别是“伊近于失神了,更其抡,但是不独腰腿痛,连两条臂膊也都乏了力,伊于是不由的蹲下身子去,将头靠着高山,头发漆黑的搭在山顶上,喘息一回之后,叹一口气,两眼就合上了。紫藤从伊的手里落了下来……”这句话读起来让人很贴切,很接近于我们的生活经历。“更有甚者”,女娲不会被神性光辉而遭到道德绑架,她不会拘泥于“神”的身份,就像文中说的“可是先前拉得过于猛,以致从山上摔下一个脸有白毛的人来,此时赶不上,又不会凫水,便伏在海边自己打嘴巴。这倒使女娲觉得可怜了,然而也不管,因为伊是在也没有功夫来管这些事。”女娲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小说中的女娲也是现代人、新人的象征。历史固然不是像鲁迅小说中,就连古文言都是些令人不懂的话,这样写,女娲更像是活在鲁迅的那个时代的身心健康的人。比如,在文中,女娲看到自己捏出来的小人的“异样的举动”——“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伊都茫然,只得又说,‘什么?’”显然,叩首在女娲眼里已经是有悖于人之初性的异样举动了,在1922年前后,帝制在人们心里依旧根深蒂固,例如在《茶馆》中,每个人举手投足无不透着等级制度的痕迹,因此,人之初始时期的女娲便成为文本中其他人的评判标准。如果说女娲是神,那么小说中除了女娲身高能摸到天、抟土吹气能造人、能拿着浮着的山放到龟背上外,与正常人是一样的。对于女娲的形象塑造中的种种细节描写,都是很接近真实的生活经验的,我觉得鲁迅写《故事新编》是将自己的灵魂赋予每则故事的,在《补天》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中,女娲便是鲁迅的精神的象征。鲁迅将女娲作为眼前的一位女子写她如何无聊,于是造人,又睡去,醒后发现天的崩裂,然后补天。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眼前,的确用在讲神话故事上,是将神话故事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个讲述人的故事。的确如鲁迅说的“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3。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女娲补天的原型:“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鼇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天是地平天成,不改旧物。”4从神话到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补天》,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3《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4《三皇本纪》,(唐)司马贞,中华书局1987;
本文标题:鲁迅眼中的女娲补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02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