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逍遥游》优秀课件(用)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出自《庄子》的寓言和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成者英雄败者贼栉风沐雨庖丁解牛中规中矩大相径庭朝生暮死沉魚落雁秋毫之末栩栩如生迎刃而解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踌躇滿志不翼而飞支离破碎真知灼见探囊取物强聒不舍吐故纳新昭然若揭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失之交臂捉襟见肘学富五车•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来传达他的意思道:“希望将楚国的国事烦累先生。”庄子手拿钓竿,头也不回地道:“听说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装得好好的,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它是愿意像这样成为一副死骨头和甲壳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会愿意活着在泥里爬罢。”两位大夫回答。“那么,两位请回吧。”庄子道:“让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庄周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庄子》《庄子》“逍遥”,也写作“消摇”。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背景呈现◆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当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地批判,发出沉痛地抗议。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羞与为伍,但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他无力改变现实,又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课文是节选。请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第一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部分: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部分: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问题探讨: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这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2.第一部分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并非真正的逍遥?3.鲲鹏受到来自蜩、学鸠和斥鴳的嘲笑,那么蜩、学鸠、斥鴳和鲲鹏相比有什么异同吗?4、第二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5、“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6、本文第三部分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但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它的活动有所凭借,不是真正的“逍遥”。【点拨】2.本段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并非真正的逍遥?【点拨】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需要凭借外力活动,没有凭借就像没有水的舟。这都不是真正的“逍遥”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3.鲲鹏受到来自蜩、学鸠和斥鴳的嘲笑,那么蜩、学鸠、斥鴳和鲲鹏相比有什么异同吗?【点拨】不同之处:境界有大小(小大之辩)。蜩、学鸠、斥小境界,鲲鹏为大境界。相同之处:蜩、学鸠、斥与鲲鹏都有所凭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逍遥”。归纳第一部分大意: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万物都有所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待;都没有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绝对自由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第一部分大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一部分: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待——凭借)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第3层:反驳蜩与学鸠:此二物也有所待,以行路备粮作喻反驳。小朝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蟪蛄不知春秋大冥灵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彭祖乃今以久特闻4.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5、“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第一部分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太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归纳第二部分大意: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本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6.本文第三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点拨】所写之人作者看法“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等心系功名者自视甚高,只不过是为世俗所累宋荣子、列子等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犹有所待”至人、神人、圣人能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无己:清除外物与自我的界限,达到忘掉自己的境界。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无功:不建树功业。圣人:这里指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人。无名:不追求名誉地位。归纳第三部分大意: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第三部分:由物到人,阐明逍遥游的境界。“效”“比”“合”“征”四种人,虽有才智修养,但为功名利禄束缚,所以仍未达到逍遥游之境界。列子能御风而行,轻妙可观,但犹有所待者,还未能算是逍遥游。文章的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什么才是“逍遥游”↓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课文小结6.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的生活吗?如何处理?【点拨】①庄子的这种思想是因“心为形役”而产生的,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想借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来逃避现实则是唯心的。②现实生活中这种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应该抛弃绝对逍遥的想法,勇敢面对生活,接受挑战,创造未来。③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所待”。其实“待”可以是“依靠、依赖”,也可以理解为“等待”,我们也要等待着六月旋风的到来,把握机遇,扶摇直上。技法借鉴奇谲的想象·深刻的思想①借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有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上面的鲲、鹏,都寄托了作者的思想,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受到感染。②大胆的想象。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庄子将死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
本文标题:《逍遥游》优秀课件(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51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