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稿第十集
《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稿第十集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29页第1行:【或问敬之貌。谢上蔡曰。於俨若思时可见。问。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太过却不是。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这段接着上面的先贤的语录讲下来,尤其是讲诚敬,真实的学问都要从诚敬心中得来。诚敬心是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这样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哪怕是细节都要认真,都不能够马虎、大意,连很小的工作都不敢掉以轻心,你才能够承担起大的工作、大的使命,尤其是弘护正法,这是大使命。如果我们诚敬心不足,做起来一定就会有过失,有意无意就犯过错,这个过错影响可能就很大,可能是一个小的细节,甚至会影响到众生的法身慧命。很多时候帮助众生可能机会就有一次,如果我们这个机会错过了,再第二次重来,再补,未必有这个机会,所以真正想做大事的人,必定不敢忽略细节。那么诚敬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用设问,「或问」,就是有人问,「敬之貌」,诚敬的样子是怎么样的?「谢上蔡曰」,谢上蔡就是宋朝的大学者谢良佐,他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就是程颢、程颐两位大儒的弟子,他是四大弟子之一,在学问上很有造诣,也是宋神宗时候的进士。他讲「於俨若思时可见」,这个'俨若思'出自于《礼记·曲礼》,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这也是曲礼的第一段话,「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就是《曲礼》的第一段话。你看儒家首先教你诚敬,「毋不敬」啊,就是没有不恭敬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要恭敬。对人恭敬自然有礼,对事恭敬自然就谨慎、认真,对物的恭敬自然就会爱惜、整齐,有条不紊;那么「俨若思」是讲容貌像在沉思一样那么端庄,那么庄重;「安定辞」是讲说话很稳重,很谨慎;这样的容貌和言语表现出诚敬,这就能影响他人,所以「安民哉」就是使人民都能够安定。如果你是一国之君,领导人,你能够容貌端庄,说话稳重,也能够让一国人民安定;如果你是一家之主,你能够做到容貌端庄,说话谨慎,处处诚敬,就能使一家之人安定,所以从这里就能见到一个人的诚敬心,从表象,见他的心。这里又「问。不免有矜持如何」,矜持是刻意造作,装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来,你看他好像容貌举动也很稳重,说话也很少,很谨慎,但是总觉得他不自然,这是矜持。所以这里问得好,故意做出这个样子来,不免有矜持,那怎么样呢?「曰。矜持太过却不是」,就是刻意的有为而为,这属于太过,自然而然的,这就是诚敬。如果矜持太过,太刻意的,这就不是诚敬心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一贯如此,他是临时做出这个样子,很可能是在众人面前一套,自己私自一个人的时候又是一套;众人面前很矜持,自己私居独处却很放肆,这就不是诚敬,不真诚,不恭敬。所以诚敬首先要对自己,自爱、自重,你才可能对别人爱重。自爱才会爱人,如果是自欺,肯定是欺人。什么是自欺?不能够慎独,在暗室屋漏当中自己就会放肆,所谓肆无忌惮,这就不是诚敬了。一定是不管有人没人都是这样,做久了诚敬就做出来了。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勿忘'就是不能忘失正念,不能把诚敬心忘了。忘了是什么样子呢?就会放肆,自己的习气就会现前,助长就是刻意,就变成矜持了,所谓拔苗助长,越想诚敬,越不太像诚敬,不自然。所以一切从真实心中做,不要装模样,不要搞形式,要在实质上下功夫。底下一段:【高景逸曰。每至夕阳。默检一日所为。若不切实煅炼身心。便虚度一日。流光可惧。】高景逸就是明朝的高攀龙先生,高攀龙是明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著作很多。他讲过,(每至夕阳,默检一日所为)每天到夕阳西下,到傍晚了,一天已经过完了,这时候要检点反省一天的所为。「默」就是自己静静的检点,对自己负责任,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谓的忏悔,最重要的是反省过失,改正过失,不是老对人讲自己有什么过失,又不肯改,那不叫忏悔。那用什么来检点自己呢?最好的就是用《太上感应篇》功过格,要认真,哪怕是纤毫的过失都不放过。这里讲「若不切实煅炼身心。便虚度一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人有过失这正常,凡人嘛,不是圣人一定有过失,贵在能改。要改过,首先要认识自己有什么过错,所以'默检一日所为',就能认识,一天认真的,细细的把《感应篇》1295字细细的读,细细的反省,有过错一定要认真的改,第二天不能再犯。'切实煅炼身心',身过错,心上的恶念、邪思都要扫除干净,这叫煅烧身心。有过不肯改,这叫自欺,这就是连佛菩萨都救不了了,他不肯改。肯改的佛菩萨就能救他,像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们身上、心中有不善的,如果不肯改,你怎么能去西方呢?你说我这过错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那没关系,你只要肯改,佛菩萨就可以救你。你要是不肯改,说这些过失我改不了了,算了,不去努力,不去切实煅炼身心;那么换句话说你不想去西方,不想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说我改不了,那没有什么话,没有什么改不了的,自己不肯改而已。真想改,佛菩萨都会加持你,哪怕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到临终时悔悟,发愿求生净土,他也发了真心痛改前非,罪业就铲除了,佛菩萨加持,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他,接引他往生西方带业往生,他有这个心才行啊!那我们现在当然,尽量的把过失都改掉再去西方就更好了,品位就更高了。所以自爱自重者,必定是认真改过,这才不至于虚度一天,一天一天的虚度这一生也就虚度了,多少年轻俊秀的这些年轻人,到老的时候最后一无所成,没有别的,就是因循度日,错过了一生,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所以「流光可惧」,'流光'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所以叫流光;'可惧'就是我们要生敬畏心,时光一去不复返,把光阴浪费了,再也找不回来了,修行越年轻越好,年纪越大越难修。所以当下明白当下觉悟,就要当下修行,当下努力,不要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又曰。所以要惜分阴者。不使邪思妄念。瞬息据我灵府。庶几日就月将。缉熙於光明。】这又是一段话,高景逸先生讲,正因为流光可惧,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光阴。这个「分阴」就是寸寸的光阴,分分秒秒,这个阴意思就是日影,阴影是日影,古时候用日影来看时间,所以分阴、光阴都是讲这个时间,要珍惜。修行有成就的人没有别的,就是能珍惜时间,不空过一天,甚至不空过一小时,一分钟。「不使邪思妄念。瞬息据我灵府。」这是什么呢?功夫得力,一秒钟的时间都不能让这个妄念落脚,'邪思妄念'有它容身之处。邪思是什么?我们师父老人家讲了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就是邪思,佛家里有个术语叫见思烦恼。我们师父讲十六个字讲得很白,大家都能听得懂,这是我们轮回六道的因啊,就是这些邪思不肯放下,妄念就是起心动念,妄想,心定不下来。这些都好像障避了太阳的乌云,乌云好比我们这些邪思妄念,太阳好比是我们的真心自性,现在太阳被挡住了,自性不能现前,我们要拨云见日,把这些乌云给扫荡干净。乌云本来没有的,太阳本来是当空朗照的,现在被挡住了,挡住了太阳也不是没有了,还在,只是不起作用,光透不出来,所以现在我们努力的把障碍去除,所以不使邪思恶念妄念瞬息间占据我们的灵府。灵府就是我们的心,心灵,心要空,别放东西,不要装人装事装物。刘素云老师讲:心里装人就是非多;心里装着事,就爱憎多;心里装着物,就贪恋多。什么都别装,心里只装阿弥陀佛多好,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净念相继,你的心就灵了,邪思妄念就没有落脚之处,念久了就得定了,就是念佛三昧。再继续用功,就能开悟了,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能成佛了,就是怕你不肯用功夫啊,虚度每一天。现在我对这方面就感觉到特别明显,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告诫自己,不可再虚度这一天了,一定要用功念佛,待人处事接物,我们随缘过,但是心里这句佛号不能让它断。结果晚上检点反省,断的时间还是很多,佛号一断,那邪思妄念就很容易进来,很容易占据我的灵府。那怎么办呢?继续努力,这时候也不能气馁,不能灰心,知道自己业障重,习气重,想念佛就是念不成片,不想打妄想,妄想偏偏打成片。那就做生处做熟,熟处做生的功夫,把佛号念熟,妄想生疏,尽量少说话,尽量不想事,时间久了,心就能定得下来。我们现在紧用功,宽为限,我们预计三年扎根,就扎这个根,让自己的心空灵,只念佛号,那么行为自然就纯善,等到你念佛达三昧了,你这三个根全扎好了,你绝对不会犯过错,你不会造恶,这叫定功戒,得定了,戒律都圆满了。所以但凡你造恶,但凡你发生过错了,全是因为你把佛号给忘了。所以我们既要在身、行上面努力检点改过,同时也要努力念佛,双管齐下,正助双修,你决定成功。我们《感应篇汇编》也是这样子,正助双修,学《无量寿经》以《感应篇》为戒律,我们就以《感应篇》作为自己修行的标准,持戒念佛。这样「庶几日就月将。缉熙於光明」,'庶几',这是差不多,近似这个意思,就是差不多可以说'日就月将,缉熙於光明',这是《诗经》上的话,缉熙就是光明的意思,'缉熙於光明'就是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的光明起来了,这就是一天一天进步了。那这个光明我们可以解释成自性光明在显发,天天改过自新,天天念佛,自性光明就一天一天的显发出来了。下面:【又曰。先儒入敬法。曰整齐严肃。曰常惺惺。曰收敛不容一物。今日我辈胸中。劳劳攘攘。千万物俱容在此岂止一物。若要免此。须是常惺惺。要惺惺。须是整齐严肃。三法又有次第。】这是高景逸先生又说的一段「先儒入敬法」,先儒是儒家的先贤,没有一个不是讲诚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这种功夫。那么怎么入敬法?入到诚敬的方法是什么样的呢?底下讲了三条:第一是「整齐严肃」,这是讲我们居士所处的环境要整齐,像《弟子规》上讲的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什么事、什么物都有条不紊、整整齐齐,用这个来把诚敬心给养起来。你一样东西摆也摆得很正,不能乱,这就是整齐,摆的时候就是用诚敬心,如果我们随随便便,东西乱放乱丢,那诚敬心也给丢掉了。严肃是讲我们自己的行为,容貌都要庄严,都要肃静,不能有轻佻、浮躁的这些行为。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稳重。怎么稳重?缓慢就稳重,要急要快就没有稳重,就没有那种庄严肃穆。我们师父老人家讲他学佛,佛法第一位老师章嘉大师,行为、言语都非常稳重缓慢,真是经上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么整齐严肃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落实、养成习惯,不用刻意,自然做到,你的诚敬心就养出来了。我们现在见到师父上人真是这样,你进到他的房间,整整齐齐,什么东西该摆什么位置,他都自己很清楚,端端正正的、干干净净的,让人看了就肃然起敬;办起事来也是整整齐齐有条不紊,什么事该先办,什么事该拖一步办,知其先后,则近道矣,他就一件件事情,有条不紊。事情再多再忙都不乱,心总是安详,总是稳重,待人说话言语不多,句句到位,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你没见他讲废话,讲那些无聊的话,从来没有;不讲则已,一讲都是警策人心,鼓励人修学,劝人觉悟。第二「曰常惺惺」,惺惺就是觉醒的样子,永远保持觉醒、觉悟,不昏乱、不颠倒,这个也确实很不容易。一般人为什么诚敬心会丢失呢?就是因为颠倒了、迷乱了,在境界上忘失了正念,贪嗔痴慢就起来了,邪思妄念就起来了。那我们要用念佛的方法来保住自己的觉悟,保住自己秒秒觉醒,不迷。怎么保持呢?只要这句佛号能不断,这就是保持,所以常惺惺就是净念相继。这句阿弥陀佛什么时候断了,什么时候你迷了,忘失了正念了,忘失了正念,邪思妄念就插进来了。这样练功夫,要下死功夫,真干,干上了三年你功夫就得力了,就能成片了,以后日子就好过了,你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你不会再造恶业了。第三「收敛不容一物」,就是收心,这就是都摄六根,前面常惺惺是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的要诀。心里不容一物,不能想事,不能想人,不能想物,就是刚刚讲的,脑子三不装,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只装阿弥陀佛,你的心就收住了。孟子讲: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其放心就是收敛身心,这是真实学问。「今日我辈胸中」,不要看别人就看自己吧,自己问问自己,我这心里是不是「劳劳攘攘」,劳劳攘攘就是纷乱的样子,心里很乱,念头很杂,不是昏沉就是掉举。昏沉是什么?精神提不起来,掉举是妄念纷飞心定不下来。「心里千万物俱容在此」,心里的东西太多了,何止千万,岂止一物。所以我们为什么精神、体力提不起来?就是
本文标题:《太上感应篇汇编》文字稿第十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09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