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研
小学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也是学生实现认识上第二次飞跃的基本保证,它是一种集合各种基本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是整个科学学科学习能力的集中反映。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问题一:问题:课堂活了,纪律却难控制了一方面,要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宝座”上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新的理念逐渐被落实到课堂上,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感觉到了自由、宽松,问题敢提了,异议敢说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另一方面,在重建新型课堂的过程中,由于处于转型期,再加上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乱”了,纪律“差”了,学生“坐不住”了,老师“控不了”了,教学质量降了。对策: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一)讲求民主,重建秩序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例如,课堂上经常要有小组之间、全班的交流活动,往往会出现这边大讲、那边小说的局面,课堂显得很乱,难以调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往往显得非常急躁,声音变高了,脸也变红了,可只能解决一时之痛,一会又乱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策略一:典型引路。老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做一个引路人就好,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个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并提出类似“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复述刚才同学的发言要点?”、“你发现这位同学有什么优点?”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策略二:集中训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或一个环节训练学生注意倾听的方法和习惯,训练的重点放到抓住要点、找出错误、纠正补充等点上,有时间还可以进行要点记录等训练。不管采取哪种策略,教师都要在最后一个环节提出问题:“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认真倾听?”,以此为引领,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堂交流的“规定”,并付诸实施。这样的“规定”出自学生之手,是师生共同商量达成的共识,学生就会自觉遵守,主动内化,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二)合理分组,物尽其用分组活动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形式,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组是2—4人组,如果每组人数超过四人,就会出现个别学生把持活动的情形,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主权,活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据调查,很多学校由于教学仪器配备数量或班额等方面的原因,教学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的要求,造成每个小组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将这种情绪带到活动之后,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活动“放不到底”“收不到家”,课堂纪律显得“乱”。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替代性的活动材料,以实现最优化分组。总之,不管怎样分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在组内自由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在小组基础上形成统一结论,从而保证活动结束后把注意力集中到集体交流活动中。问题二:活动多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并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开放的空间和大量的时间。打开《科学》教科书,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新颖的活动设计,这也是新课标科学教材的突出特点。一个个内容丰富、活泼有趣的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活动多了,环节多了,师生感情融洽,活动气氛热烈,课堂40分钟明显不够用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这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怎样解决呢?对策:(一)压缩环节,点上突破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分为主体活动、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主体活动,适当兼顾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当删减部分活动,在重点环节上进行突破,力求“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而不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对于一节科学课来说,设计三到四个环节是比较合适的,并把握好在某个环节上有所侧重。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设计的环节过多,势必导致“水过地皮湿”效果,每个活动环节都是走过场,教师要做到“临场不乱,一环扣一环”,学生也得“打起精神,一步跟一步”,累坏了老师,拖垮了孩子。因此,教师要学会大胆取舍、重组教学环节,在关键点上深挖,保证课堂探究的深度。如在教学《潜望镜的秘密》一课时,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解暗箱活动,研究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原理;二是制作潜望镜的活动,是有关建立模型过程技能的训练。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上平均用力,潜望镜的制作显然是完不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研究潜望镜内部构造的活动确定为重点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暗箱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经验,提出猜想——拆解模型,验证猜想——绘制简图,表达交流。在学生对潜望镜的构造原理有了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要制作一个潜望镜,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制作?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至于潜望镜模型的制作,就变成了一个课后活动内容。(二)准备充足,提高效率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原因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过多之外,还与课堂教学效率有关,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课前的准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结构性材料的准备、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探究场地的选取(室外活动)等,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三)先想后做,依计行事先想后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思考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二是想结果,即猜想与假设,预测问题的结论。我们这里谈到的先想后做主要指第一种,就是想方法,做计划,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根据目标任务及场地器材情况,以个人、小组或集体形式制定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步骤清晰、分工明确的计划或方案,然后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方案展开有序的探究活动。只要有了一定的计划,就会尽可能的避免盲目操作和简单重复。(四)适当放弃,留有余地“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作为具有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认识:课堂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场所,科学探究的主阵地在大自然、在社会、在社区、在家庭,课堂只是学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合作研讨的一个平台,它只是学生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当然,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新的探究活动的开始,可能是一个探究活动的过渡,也可能是一个探究活动的阶段总结。总之,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目标要逐渐淡化,一节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课不一定就是失败的课。笔者参加过很多省市级观摩课、比赛课活动,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这节课没讲完,还有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这节课有个实验没有做”、“这节课怎么没讲完?”、“唉!这节课有个问题没处理”等等。类似这样的评论,足以说明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从传统课堂的阴影中走出来。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最终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我们都知道,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导火索和生长基,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或多个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同时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下课铃响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这才是我们所要期望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学会放弃,放弃原来预设的方案,下课了,就要让孩子快乐地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自然,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启科学之门。问题三:探究活动需要器材,配套仪器严重不足小学科学课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离不开的科学实验,要做科学实验就会用到实验器材。《自然》课改革为《科学》课,在教学仪器方面,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原来学校配备的小学自然教学仪器大部分已经不适合新版科学教材,并且仪器老化或者损失和丢失现象严重,新教材教学仪器配备又不到位,教学仪器远远不能满足平时上课需要,导致无法实施分组实验。这种矛盾尤其在农村显得更加突出,这主要是农村小学原来《自然》教学仪器配备就不到位,现在可改造利用的更少,这使得农村科学教师叫苦不迭。怎样缓解这一矛盾呢?对策:一、是教学仪器及学具开发部门加大配套仪器的开发力度;二、是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教学仪器配备的投入;三、是科学教师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整合、搜集、制作一些器材和教具学具,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前两个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予以保障,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呼吁,努力争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与其等、靠、要,还不如我们自己想一些办法,解决部分实验所需材料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科学教师如何因地制宜组织教学器材,完成教学任务。(一)整合仪器室器材。笔者曾做过调查,按照小学一、二类标准配备的仪器室器材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再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如计量仪器、通用仪器、大部分的玻璃仪器、部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仪器、各种标本、模型、药品、各种工具箱等等,都可以直接或有目的的选择一部分加以整合、应用,这也是短时期内解决《科学》课探究活动所需器材的主要途径。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仪器室器材的作用,要坚持“宁可用坏,不让放坏”的原则,不能因为怕使用损坏而“束之高阁”,让一些教学仪器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我曾到过很多学校参观、检查过教学仪器配备、使用情况,发现很多仪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雨量器、风向仪、百叶窗等有关天气观测的仪器,风向仪仍处在未组装状态,更谈不上使用了。像这些仪器完全可以将它们组装起来,选择一个敞亮的地方组建一个气象观测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中长期天气观测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也充分发挥了教学仪器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吗。(二)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在充分整合仪器室教学仪器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有用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收集。只要我们科学课教师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生活中的废品。我们可以开一个“废品收购站”,每一位科学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废品收购员”,让生活中的废品变成我们的“宝贝”。如易拉罐、牙
本文标题: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0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