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太福音》注释正文 第十一章
《马太福音》注释正文第十一章提要:2约翰差他的门徒去见基督。7基督为约翰所作的见证。18百姓对约翰和基督的看法。20基督责备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不知感恩,不思悔改:25赞美祂的父将福音向淳朴的人显明的智慧,28祂呼召所有感受自己罪担的人到祂面前来。1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吩咐完了。耶稣结束了第10章所记载对十二位门徒的指示。必须注意,太11:1属于太9:36至10:42的记叙,而不属于第11章的事件(见太9:36注释)。就离开那里。耶稣差遣了十二位门徒以后(见太10:5注释),就由别的门徒陪同,到十二人没有去的加利利其他地区(见《历代愿望》360,488页;见太9:36;路10:1注释)。施洗约翰可能就是在第三次布道之旅期间被杀头的,因为他殉道的消息约在此时传到基督耳中(《历代愿望》360页)。约翰的门徒也是约在此时与基督及其门徒联合工作(《历代愿望》361页)。2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做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约翰的门徒前来询问:太11:2-6=路7:18-23。注释主要在《路加福音》。]3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4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5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6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耶稣称赞约翰:太11:7-30=路7:24-35。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7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他们走的时候。暗示有关约翰的讲论在使者们转身离开时候立即开始。这些称赞的话显然不是说给约翰听的,也不是说给约翰的门徒们听的,因为基督即将要说的话会削弱祂要约翰的两个门徒带给他们老师的个人信息所含的力量(见路7:23注释)。讲论约翰。第7-19节所记载对约翰的称赞有时被视为给他的悼词。此后约六个月,即公元30年逾越节前不久,约翰就被杀头了(见路3:19,20注释)。要看。Theaomai(“关注”或“注视”)。听众中有许多人,也许是所有的人,都曾听过约翰传道。基督要他们分析一下自己对那“点着的明灯”(约5:35)的反应,以便更好地认识约翰的信息与基督自己现在所传信息之间的关系。关于约翰在旷野传道,见太3:1和路3:2注释。芦苇。约旦河流域的芦苇十分茂盛。约翰短暂的传道工作大都是那里进行的。这里所用的比喻会使当时倾听耶稣讲论的人形象地回忆起施洗约翰传道的场面。救主提问的意思是:“你们出去走了那么远,只是为了看风中的芦苇吗?”当然不能把约翰比作芦苇,因为他的品格不是摇摆不定的。8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在旷野里最不可能看到穿细软衣服的人了。群众到约翰那里去的动机,不是去看时尚优质的衣服,也不是希望他能给其跟从的人提供这样的衣服。物质利益的盼望不会影响人回应这位旷野先知感化力。9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先知。prophētēs,源于pro“先”(指时间或位置)和phēmi“说”。所以先知实际上是代上帝说话,解释上帝对人旨意的人。关于其对应的希伯来词phrophētēs,见创20:7注释。先知是代言人,因为他是代表上帝说话。他是发言人,因为他的信息是传给人的。他是预言者,因为他预言将来的事件。现代人认为先知主要是预言将来的人。这种观念忽视了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先知很少或根本没有预言将来事件的事实。先知只是传上帝信息的人。比先知大多了。约翰是弥赛亚个人的先锋(见太3:3注释)。他负有历代以来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弥赛亚介绍给世人。在约翰身上,结合了真先知全部的伟大品质。10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经上记着说。这句话似乎是玛3:1的意译。就是这个人。基督确认施洗约翰是玛3:1(以及赛40:3-5和玛4:5,6)的预言所期待的那一位。11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妇人所生的。这显然是一个希伯来习语,意为“全人类”。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见路1:15的注释。就品格,信心和忠诚而言,没有一位先知超过施洗约翰,也没有一位先知比他拥有更大的特权,就是在弥赛亚第一次降临时作祂个人的先锋(见《历代愿望》100页)。在旧约时代,每一位先知都可能乐意牺牲自己的特权而获得把基督介绍给世人的特权。他们像亚伯拉罕一样,都盼望基督降临的日子,即便凭着信心看见也很快乐(见约8:56注释)。最小的。就是与其他在“天国里”的人相比。这里的“天国”当然是指约翰和基督所传在人心里的上帝恩典之国。这国是基督亲自带到人间的。比他还大。他在道德价值,品格或成就上虽不如约翰伟大,但在亲自与基督本人联合的特权上却比约翰还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约翰只是站在天国的门口朝里看,而耶稣最卑微的门徒却能与大君本人同在。12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约翰的时候。就是施洗约翰宣扬弥赛亚和弥赛亚国度来临的时候,约从公元27年春至公元29年春(见太3:1注释;见本卷注释230页年表)。到如今。就是从约翰于公元29年春被囚到当年的秋天(见路7:18注释)。关于马太的筵席(见太9:18注释),耶稣论禁食(可2:18-22),以及太11:7-30所记载约翰的门徒前去询问基督,引起祂讲论约翰等事件的时间顺序,见《历代愿望》275-277页。天国。这是约翰讲道的主题,也是耶稣和祂门徒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的主题(见太3:2;4:23;10:7)。关于这一点和“天国”的意义,见太3:2注释。努力进入。biazō(“使用武力”)。这句话的准确含义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是指众人热心地跟从耶稣。也有人认为是指上帝恩典之国所经历的暴力(见太3:2注释),因为许多聚集在约翰和耶稣身边的人很少或根本不懂天国的真正性质,硬要这样做(见可1:38注释)。在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结束,即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历代愿望》364页),基督的声望处于颠峰时,人们竭力强迫祂接受属世国度的冠冕(见约6:15;《历代愿望》378页)。听约翰和耶稣讲道的人虽然非常热心,他们的热心却“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在各种环境下,假装成朋友的人总是曲解真正的天国,阻碍其宗旨的实现。13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众先知和律法。一般的顺序是“律法和众先知”(太5:17;7:12;22:40;徒24:14等)。这是一个常用的犹太词语,指《旧约》(见路24:44注释)。说预言,到约翰为止。这句话的意思不很明确。也许上下文最有助于它的解释。基督刚才称赞约翰是所有先知中最伟大的(见第11节注释)。他有权宣布众先知所见证的那一位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最伟大的(见路24:27;约5:39,46)。旧约的众先知都盼望约翰的时代,并说到弥赛亚要在那时显现(彼前1:10,11)。因此可以说,旧约时代的先知职责在约翰身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太11:14所说约翰是“那应当来的”,完全可以视为第13节的解释。14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若领受。就是接受约翰应验《旧约》预言的真正身份。这人就是以利亚。约翰不是从天而降的以利亚(见约1:21),而是带着“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见路1:17注释),和与以利亚相似的任务,即呼召人们悔改(见太3:2注释)而来的。15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是基督常用的严肃告诫的话,强调刚才所说的重要真理(见太13:9,43;路14:35等;参启2:7,11)。从广义上说,凡有“耳”的,都应该听。但是基督可能主要指属灵上的专心;心地诚实的人,藉此认识到祂话语的真正意义,并受到启发(参赛3:9,10)。16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象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可用什么比。这是犹太人引出一个比喻的常用语。耶稣在7-15节中把人们的思想指向约翰使命的本质和宗旨;现在(第16-24节)祂又转向以色列人对祂使命的态度,与他们对约翰及其工作的态度进行比较。这世代。路加是说“这世代的人”(路7:31)。基督当然是指祂说话时代的以色列人,特别是指曾听过约翰宣布,后来听耶稣亲自宣布弥赛亚国度,并目睹伴随着宣告的“异能”的人(太11:21,23)。“这世代”所获得的特权比任何旧约时代要大得多。但尽管拥有空前的机会,却很少人“有耳可听”(见15节注释),认识到施洗约翰和耶稣的使命的真正意义。在他们一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公开拒绝了基督,并宣称祂是骗子(见《历代愿望》213页)。但他们至少不敢公开对施洗约翰抱这种态度(见太21:23-27)。因为平民“真以为约翰是先知”(可11:32)。后来他们都乐意听基督的话(见可12:37)。最终他们中有许多人认定祂是一位先知(见太16:13,14)。所以基督这里和随后的话特别适用于犹太领袖,并在广义上适用于全体以色列人。施洗约翰是旧约时代和新约时代之间的桥梁(见《历代愿望》220页)。旧约时代结束于他要来的预言(见玛3:1;4:5,6注释),而新约时代则开始于这个预言的应验(见太3:1-3;可1:1-3)。《旧约》先知预言的信息都集中在弥赛亚的来临和预备好一班人准备迎接祂(见太11:13,14)。旧约时代随着约翰而达到了高潮,并让路给新约时代。听见约翰见证的世代也目睹了弥赛亚的来临和祂国度的建立。这个世代最终还见证了《旧约》先知有关耶路撒冷和犹太民族预言的完全应验(见太23:36;24:15-20,34注释)。孩童。这个场面是任何东方城镇或乡村所常见的。那里的街道既是游乐场所,也是通道和市场。街市。Agorai,“市场”,“集会”或“公众聚集处”,因此指聚集交易和谈话的地方。“街市”原先与买卖无关,但后来当建筑物用于民间交易时,它就成了主要做买卖的场所。在城市里通常有一个大型的公共广场。在乡村,时常就只能设在街道上。17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我们吹笛。这里显然用几批玩耍的儿童作为比喻。一批儿童想模仿喜庆的场面,比如婚宴。你们不跳舞。另一批儿童心情不佳,不肯表演,以回应第一批儿童的提议。我们举哀。thrēneō(“哀伤”或“哀悼”)。继续玩耍儿童的比喻(第16节)。在马太的记录中,第一批儿童似乎在说:“你们既心情不佳,我们就玩葬礼吧”。在东方国家,葬礼总是伴随着大声张扬的哀号。家里如果死了人,一般就会雇人先在家里哭丧,后在出殡的队伍中哭丧(见太9:23;见可5:38注释;参耶9:17)。你们不捶胸。直译是“你们没有悲伤捶胸”。儿童的第二个建议显然也没有令他们的玩伴欢心,因为他们似乎决心不高兴。问题不在于他们喜欢悲哀还是跳舞,而是他们不愿意去做别人所建议的事情。该比喻在这里的应用是很明显的。不想做任何事情的儿童代表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既批评约翰也批评耶稣(见第18,19节注释)。18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也不吃。约翰是拿细耳人(见太3:4注释),不出席别人可以自由参加的宴饮。他可能希望他的门徒也效法他的榜样。路加的记载是“不吃饼,不喝酒”(路7:33)。约翰节制刻苦的个人生活,对全体百姓没有什么吸引力。许多人显然把他当作狂热者而予以拒绝了,并以此作为他们不悔改和接受他洗礼的藉口。真正令许多人感到不快的,乃是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放任和奢侈。这种斥责包含在他的生活榜样中,也许还从他的教训中表达了出来。这等人认为约翰所主张的宗教和生活方式似乎是可悲的。他们厌烦了约翰不断提醒他们需要悔改。他们觉得约翰的呼召带悲哀的色彩,所以不愿意响应(见太11:17注释)。他是被鬼附着的。或患有精神病(见可1:23注释)。宗教领袖们对基督也作出同样的指控(见太9:34注释)。这只是人不接受呼吁悔改过新生活之信息的藉口。19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人子。见可2:10注释。也吃也喝。见赛22:13;太24:38。贪食好酒的人。这个指控当然是夸大和歪曲
本文标题:《马太福音》注释正文 第十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1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