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旅夜书怀》《新城道中》《积雨辋川庄作》《扬州慢》《长相思》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知人论世——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晚年奉佛,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赏析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中“迟”字用法之妙。①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十分宁静,炊烟只能升起。②一个“迟”字,真切写出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③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佛家心境。2、以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①广漠空蒙、积满水的田间,白鹭翩翩起飞;幽深茂林中黄鹂互相唱和。②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写动态,一写取声音,③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极妙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3、鉴赏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特点。寓情于景的手法,写诗人隐居山林之乐。在山中松林下,看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表面上写清幽孤寂,实际上写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厌倦。4、鉴赏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用两个典故,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既然我早已绝俗念,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野老,诗人自谓。此二典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5、内容主旨概括:诗人用寓情于景和富于色彩的语言,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境),使用典故抒发了诗人隐居山林、淡泊宁静的情怀(意)。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杜甫去成都投奔严武。不料严武已死,他再次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到达云安。《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53岁,患病。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漂泊何时是尽头。这首诗就集中表现了他这种心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大江2、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孤弱的细草在微风中飘摇,高耸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近景)星空低垂更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月照耀的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景)明确: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通过平野的壮阔、大江的涌流,衬托出小舟的孤单和渺小,这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3、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4.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声名因文章而显著,辞官也并非因年老而多。这本非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是他的最痛。运用反语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悲愤的心情。(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这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用了比喻手法,以一只沙鸥自比,表达了诗人漂泊孤零的感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5、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诗歌的主旨:前两联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后两联用反语、对比和比喻手法抒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漂泊孤零、老境凄凉的感慨。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新城道中(其一)苏轼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为什么不直说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诗人正想去山里,连绵阴雨天突然晴了。一是“东风”善解人意,“我”要进山,东风为进山创造了条件,有委婉表达之妙。二是因诗人想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故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2、鉴赏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美。①此联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②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3、分析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的表现手法和情感。①颈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溪柳枝无风自摇。②以拟人的手法,使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主旨:通过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欢快心情。扬州慢小序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冬至满眼驻军的号角《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的名篇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交待了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文本解读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时间主题感情基调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所见所闻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写作缘由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别人评价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时间主题: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感情基调:低沉悲凉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所见所闻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写作缘由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别人评价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红药清角吹寒(以声写静)见到——听到——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词人的想象与现实相比照,产生巨大反差,词人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慨?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昔盛今衰\感时伤世(黍离之悲)胡马窥江这份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虚实结合虚(昔日繁华的扬州)实(眼前空城之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思考: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空城”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对比昔盛今衰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虚写)(实写)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昔盛今衰感慨。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牌名一路走过的风景既感慨又峰回路转俗语如那厮那处放松、高兴激动、豪迈皇帝远征的浩荡山海关对仗风雪之夜思乡之情感慨万千家庭的温暖衬托异地他乡的冷这首《长相思》以时空推移过程的视听感受,表现景象的宏伟开阔,更表达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下片是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幽苦。
本文标题:《旅夜书怀》《新城道中》《积雨辋川庄作》《扬州慢》《长相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49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