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青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青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种类及特征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屋顶使建筑物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青衣庑殿顶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和殿、长陵譡恩殿即此种殿顶屋顶的种类青衣太和殿重檐庑殿庑殿顶的形式青衣•歇山•有一条正脊,好四条戳脊。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得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青衣•悬山•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槟承托的,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最大的不同。青衣•硬山•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在山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简单朴素,同时等级最低,在皇家和一些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这种屋顶。青衣•攒尖•没有正脊,所有的垂脊汇聚在顶部一点,这样的顶叫做攒尖顶,有几条垂脊就叫做几角攒尖尖顶,此外还有圆形的攒尖顶,也就是没有垂脊。青衣•单坡•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单坡多为辅助性建筑,常附于建筑的侧面单坡顶就是只有一面坡的屋顶。它与我们常见的两面坡屋顶有较大的不同,但从一面来看又有极大的相似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单坡屋顶就像是两面坡屋顶被从中间一切两半了。单坡屋顶一般都用在不太重要的建筑或是附属性的建筑上。在已发掘的商代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到在商代即有单坡顶的廊子了。而现在的陕西、陕西等地的农村,许多居民仍然使用单坡式的屋顶,称为现今较富有特色的一种居民形式。青衣•平顶•平顶”简单地来说,就是建筑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既包括水平,也包括中间顶部略有突出,或是屋顶为一面坡式,当然这种“一面坡”与单坡顶是不同的,它没有单坡顶屋面那么大的坡度。平顶建筑主要常见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这些地区干旱少雨,较为适合建筑平顶房屋。平顶的做法是先安檩、钉椽,然后在椽子上铺设苇草、秸秆或是铺板等,其上再用土和草墁成灰顶。而最为讲究的做法是用方砖铺顶。青衣屋顶的做法•屋面曲线包括建筑的檐口、屋脊和屋面的曲线•(1)檐口曲线的形成是由于檐柱逐间生起的结果,为了使角部升的更高,除使用由昂和其他角梁外,还在檐檩下端垫以生头木。•(2)屋面曲线,应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屋面曲线的形成,不但有利于雨水的宣泄,而且为室内争取到较多的阳光,屋面外形因此也变得更加柔和和秀丽。青衣•宋代建筑由于在末跨上置生头木,所以屋面依纵轴亦向两端翘起,它和因举架而形成的横向曲线配合,使屋面略成一双曲面。青衣•(3)屋脊曲线。山东长清孝堂山郭巨祠,正脊已有生起,但屋架上端任是平直的。青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脊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比较生动。青衣屋角的处理我国北方屋角北方屋角起翘较平,外观庄重浑厚。青衣我国南方屋角起翘较陡,外观活泼轻快青衣屋面材料•民间建筑常用茅草、泥土、石板、陶小瓦等作屋面材料,官式建筑或用陶筒、板瓦或琉璃瓦。在唐代已有用两种材料并施于屋面。一般用高级材料用于脊部、檐部和梁山,将较次得材料置于中间。少数建筑以铜、铁为瓦,或在陶瓦上浸油、涂漆。青衣•陶瓦是以粘土为材料,加入粉碎的沉积页岩成分高温煅烧而成的。•陶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开始用于屋顶,从岐山遗址可见遗存,判断当时仅用于屋脊部分。到了春秋时期的遗址,较多发现板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可知屋面也开始覆瓦。春秋早期,屋面覆瓦的建筑还不多,《春秋》隐公八年: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会盟的地点是在周王朝的温,但经中仅记为覆盖有瓦的屋,可见这是在当时人人皆知的伟大建筑。到了战国时代,一般人的房子也能用瓦了。•到了秦汉形成了独立的制陶业,并在工艺上作了许多改进,如改用瓦榫头使瓦间相接更为吻合,取代瓦钉和瓦鼻。西汉时期工艺上又取得明显的进步,使带有圆形瓦当的筒瓦,由三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瓦的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因称“秦砖汉瓦”陶瓦青衣•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物件,通常施以金黄、翠绿、碧蓝等彩色铅釉,因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一直是建筑陶瓷材料中流芳百世的骄子。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琉璃瓦经过历代发展,已形成品种丰富、型制讲究、装配性强的系列产品,常用的普通瓦件有:筒瓦、板瓦、句头瓦、滴水瓦、罗锅瓦、折腰瓦、走兽、挑角、正吻、合角吻、垂兽、钱兽、宝顶等等。琉璃瓦青衣各式的琉璃瓦及屋面青衣屋脊和屋面装饰•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用板瓦、筒瓦覆盖,用瓦条、砖或脊筒垒砌屋脊,按其位置称为正脊、垂脊、戗脊等。•屋脊是屋顶上最容易漏雨的地方,在结构上加以覆盖是完全必要的。古代建筑的能工巧匠在解决这个功能问题的同时,更加注意了它的艺术处理,由简单的样式逐渐演变发展成形式多样的各种屋脊装饰。这些装饰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青衣•鸱尾:正脊两段的构件,后代一般称为鸱尾.有说法起源于汉代.北魏云岗石窟九窟造型清晰.鸱尾的形状,在中唐开始发生变化,前端改为兽首,张口吞脊,已经由"尾"变为"吻",这种式样习惯上称为鸱吻.(高宽比例约为十比五)青衣龙吻:鸱吻的发展形式是龙吻,也就是龙型的鸱吻,唇后出前爪,尾部出后爪抓住尾尖,留出一个空洞(高宽比例约为十比八)龙吻在金、元尚未普遍,但是已经明显的显示出尾部上翘后卷的样式,如永乐宫重阳殿的龙吻。明代宫殿庙宇中的龙吻,尾部多向后卷,背上安“箭把”、“背兽”已经成为常见的附属构件。有些庙宇的建筑中还加上了铁制的“拒鹊”,如山西晋祠圣母殿的龙吻。青衣•鱼吻:在屋脊装饰中与鸱尾同时的还有一种鱼吻。形如飞鱼,尾上翘。明清时期,鱼吻也是一些地方建筑中常见的形式。•兽头:宋代许多建筑正脊两端不用鸱吻而用“兽头”。兽头造型与垂兽相似,首向外,尾向内,兽角突起。明清城门楼上仍保留有兽头装饰。•金凤:我国传统建筑,除对正脊两端进行装饰外,还注重对正脊中央的装饰。造型优美,为后来的屋脊装饰产生影响。火珠:火珠也是屋脊正中的一种装饰,隋代开始出现。宋《营造法式》规定宗教建筑中正脊正中用的火珠,分为两焰、四焰、八焰等不同式样。这个规定对后世建筑屋脊装饰影响很大,在民居中火珠演变为太阳形。据说,这是借太阳光辉来驱除邪鬼的一种法器。垂兽和戗兽:屋顶垂饰的装饰是在尽端安垂兽。整体很薄,仅仅雕出面部类似兽头。屋顶戗脊尽头安戗兽,戗兽式样与垂兽相同。明清时期垂兽和戗兽,都雕刻出完整的兽头,须向后卷,束起如火焰状,头下刻出部分鳞身。蹲兽:戗脊一般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俗称岔脊。岔脊的屋脊装饰称为蹲兽,又称跑兽。清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没个屋角用蹲兽可多达9个。清太和殿则为十个,是古建筑中使用走兽最多的。也是中国宫殿史上独一无二的,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威仪。青衣屋脊和屋面装饰的实例青衣Over…Thanks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6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