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战后日本对外政策崛起的日本金融10-2班付丙茹;郭雪娇;蒋可;李欢;李敏;吕杰日本对外政策五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追随外交”。这一时期日本外交的目标是尽快重返国际社会,对此采取以下措施:•全盘接受了美国在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参加对社会主义的物资禁运,并且积极支持朝鲜战争。•在1951年和1954你年同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为了确保日本经济发展有稳定的资源。•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政府预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欲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更加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给,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外交活动。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的诉求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此时日本政府的大国欲望逐渐上升,经济外交开始更多地考虑政治安全因素,非经济性战略意图日趋明显。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靠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给,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1973年12月10日,日本政府紧急派遣副首相三木武夫访问中东八国,宣讲日本的“新中东政策”,并带去总额高达3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提升了中东石油在日本经济外交中的地位。同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反思过去对美过分依靠的做法,重新重视外交战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因此,日本“新中东政策”可以视为日本的经济外交从纯粹的经济行为,转向兼具政治和战略意图的综合性外交政策行为的转折点.•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宣称要成为“国际国家”,要在国际社会发挥与其经济实力相当的政治作用。1983年,中曾根公开提出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此后,日本政府一改在国际活动中的低姿态形象,积极宣传其大国政策。1983年1月,中曾根在访美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就整个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来说,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为实现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的平起平坐,日本政府非凡强调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对外战略型援助也大幅度增加。1980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宣称:对外经济援助是“为确保广义上的安全保障”所必不可少的,是为其政治大国铺路的“经费”。此后,日本大幅度扩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规模,利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援助疲惫”之际,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并在1991—1995年连续五年占据世界上“最大对外援助国”的冠军宝座•冷战结束至今:经济外交日益政治化,其功能日益被政治外交所取代冷战的结束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给整个日本外交包括经济外交带来了新的课题,也为日本政治大国的诉求提供了新的机遇。而此时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实力和经济影响力相对下降,对外推行经济外交的能力也大为削弱。因此,日本政府越来越重视政治外交的作用,希冀通过政治外交来谋求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弥补其因经济地位下降而带来的外交地位的下降。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作用开始被强有力的、积极主动的政治外交所取代。其对外经济援助的政治目的更加明显,开始关注受援国的民主化、人权、军费支出及武器进出口状况等。其中对外援助四原则的制定更是标志着日本经济外交的政治化,并日益成为日本推行政治外交的重要工具。日本经济外交所取得的成绩•从政治角度看:加速了日本政治大国进程•从经济角度看: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从文化角度看:扩展了文化影响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开展经济外交的制肘因素•虽然日本的经济外交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开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制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经济外交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基础经济外交受到政治外交的强有力牵制。•强烈的经济与政治动机严重影响了经济外交的效果。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新动向•战后至今,经济外交一直是日本扩展其国家影响力的有力手段。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更加注重通过经济外交来为“政治大国”梦想服务。从近期日本政府外交思路来看,其经济外交将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经济外交的政治意图将更为明显。•将对政府开发援助进行战略性调整,使其能更好地为日本的国家利益服务。•在巩固亚洲阵地的同时,日本经济外交将向世界范围扩展,为其开拓新的外交空间服务。第三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多边自主外交”•多边自主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第四阶段•“争做政治大国”•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问美国时宣布,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收益者成为积极的创造者。•其基本战略况架是:第一以日美同盟为轴心,加强美欧日关系,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第二,立足于亚太,积极确立日本在亚太的主导作用。第三,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积极扩大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第三世界的影响。第四,在综合安全保障的原则框架内,适度扩充军事力量,由“专守防卫”转为“攻势防卫”。第五,在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以及同盟国家的关系给予特别关注。第五阶段•也就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开始全力推进积极外交。到目前为止,日本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如下:1采取多项立法措施;2强化了日美安全合作体制;3重视发展日中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也在加强。4日俄关系打破僵局。5借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时机提升影响。反恐怖主义作为日本对外政策的部分•日本,因为WWII的结尾通过和平主义和消极主义政策经营。这在民族性中开始在80和早期的90末期改变,与转移相适应,如通过在它的它的国际角色的构想的上一个变化被了解作为巨大经济实力。在少校之中催化剂是转移在日本的国家安全宗旨中和它的“支票簿外交”政策普遍批评在第一海湾战争期间。这个转移从被动和平主义领土,最后,移动了日本入更多活动家断言的力量。它更加宽广地描绘为增加的参与国际和地方组织(金钱上)和由增加的参与在全球性维持和平操作和冲突解决方案,在联合国的保护下。因为它源于这些大宗旨,日本的反恐怖主义政策能看作为这个更加宽广的对外政策平台的零件。它的反恐怖主义政策是它的更大的对外政策宗旨的整体部分,是1)US/Japanese安保联盟2)持续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3)适度防御增强。最后宗旨是新的,并且结束非常连接到它的反恐怖主义政策。这代表一些关心为美国作为它在将来发信号更加独立的日本的起点,但它暂时未导致在日本独立的任何重大增量美国根据对外政策形成,特别是因为它与反恐怖主义关连。
本文标题:战后日本对外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7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