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申请报告
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推荐单位: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学校名称:暨南大学中心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中心网址:中心联系电话:020-85226615中心通讯地址: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申报日期:2007年6月13日广东省教育厅制2填写说明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2.“中心工作职责”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3.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3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实验教学中心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所属学科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隶属部门/管理部门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成立时间2001年7月中心建设发展历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创办于2001年7月,始为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的系级实验室。以积极配合学校实施“名校+侨校”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共享的大实验室平台为契机,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生命技术学院水生研究所赤藻团队和理工学院食品工程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2004年12月成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2005年9月蒙民伟理工楼实验室启用,中心建成为校级开放实验室。目前中心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平台化运作模式和规范化管理。中心拥有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业创新和科研等四个平台,下设12个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室、6个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2个专业创新实验室和4个环境仪器分析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3271m2,总固定资产超过1500万元,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各类专职人员达32名。中心面向全校3个学院、9个专业开设25门实验教学课程,并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种竞赛提供实验场地。同时,中心还成为研究生培养和教师科研基地及对外服务窗口。中心主任姓名尹华性别女出生年月1960.06民族汉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学位博士毕业院校华南理工大学通讯地址暨南大学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邮编510632电子邮箱ohjgc@jnu.edu.cn联系电话020-85220564主要职责1、作为实验中心质量管理体系责任人,加强实验中心质量系统的建设、管理与监督,确保中心为我校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一个安全、优质、高效和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2、进行实验室科学设计,制定实验中心的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计划。3、组织实验室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和完善实验中心的工作能力。4、组织开展实验室日常检查、内部审查和质量体系年度审查。5、负责实验中心与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工作协调事务。4教学科研主要经历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尹华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环境化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获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化工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开始在暨南大学工作至今。曾先后赴日本鹿儿岛大学和英国兰开斯特大学从事有关废水生化处理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方面的科研合作工作。主讲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环境监测》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曾两次获得暨南大学“园丁奖”,两次暨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一次暨南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科研方面,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近20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广州市可持续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建设委员会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番禺区政府科技顾问等职,并兼任核心期刊《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近五年来获批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金属吸附基因工程菌剂的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0278040)。2003.1-2005.1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表面活性剂在近海石油污染修复中的复合效应(项目编号:50578070)。2005.1-2008.12(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废弃物作替代培养基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项目编号;2003C32103)。2004.1-2005.12(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生物絮凝剂在城市污水厂污泥无害化脱水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05B33301004)。2006.1-2007.12(5)广东省科技计划特大专项:热湿地区含硫化物矿山情节生产集成研究-VI(项目编号:2004A3030800)。2005.1-2008.12(6)广东省环保局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基金: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00-17)。2000.11-2002.12(7)广州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利用城市污泥廉价制备高效重金属生物吸附剂的研究。2007.1-2009.6(8)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优秀人才培养基金:重金属吸附基因工程菌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Q02021)。2002.9-2005.8。(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微生物絮凝剂的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980897)。1999.1-2001.12。5(10)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阳离子型FCIB水处理剂结构和性能的研究(项目编号:974229)。1998.1-1999.12。(11)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基金: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净化机理研究(项目编号:939711)。1999.1-2000.12。(1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项开放基金:传递过程强化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939711)。2000.1-2002.12。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近4年支配科研经费共125.8万元,年均科研经费31.45万元。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被EI收录论文7篇,获广东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指导的研究生3人获“南粤优秀研究生”,1人获“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曾两次获得暨南大学“园丁奖”,两次暨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一次暨南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年龄人数691521810313236占总人数比例19%28%47%6%56%31%10%3%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25568350113368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32711200150099%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4070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主要投向2002年,学校投入110万用于实验室环境的改造、常规仪器设备的补充。2003年,学校投入80万用于大型仪器的购置,仪器设备的维修。2004年,学校投入120万用于实验室的扩展和装修。2005年,学校投入130万用于环境仪器分析室的建设和精密仪器的购置。2006年,学校投入500万用于第二理工楼实验室的装修、部分仪器的添置和赤藻团队建设。6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近五年来,我中心以学校大实验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为发展契机,以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为重点,紧密配合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要求,抓紧创新科研团队建设,逐步扩大实验室开放范围,建章立制,不断提高学术和完善管理制度,使得中心的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在校领导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努力,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绩。一、主要教学成果中心以教学为重点,切实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港澳台和广东省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自1999年以来,我中心本科学生连续四届参加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参赛作品达16项,分别夺得广东省“挑战杯”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其中1项还夺得第六届全国“挑战杯”优胜奖。“珠江流域水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沿岸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对北江水资源的影响”科研作品分别在1999年10月和2001年4月连续两届夺得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其中“珠江流域水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还夺得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奖。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在学习、科研方面也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近年来已有5位同学获得了“南粤优秀研究生”、7位同学获得了“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4位同学获得了“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本科生主持完成了学校教务处资助的创新工程项目4项。近年来,我中心教师分别获得暨南大学“优秀园丁奖”3项,暨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3项,暨南大学“先进科技工作者”2项,教学改革项目8项,并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二、主要科研成果我中心教职工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了“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水处理药剂”、“新型生物膜材料”和赤潮研究”等科研团队,相关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影响。以雄厚的实验条件和较强的科研实力为基础,近五年来中心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973项目3项,863项目5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6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基金2项,其它纵向项目和各种横向科研项目32项,累计科研经费98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获奖成果31项(包括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奖金奖一项)鉴定成果7项,专利6项。(见附表1)7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尹华女1960.06博士主任教授水处理等7年全面负责是2金腊华男1961.07博士书记教授水处理等7年党务工作是3王伯光男1970.06博士副主任副教授污染控制3年质量负责人是4张娜女1973.01学士助理实验师生态毒理等7年实验室管理是5莫测辉男1965.11博士教授污染控制等5年实验教学是6李取生男1965.10博士教授环境生态4年实验教学是7李明玉男1962.09博士教授水处理等7年实验教学是8吕颂辉男1963,07博士教授赤潮研究7年实验教学是9潘涌璋男1964.03博士副教授固废处理5年实验教学是10赵玲女1965.11硕士副教授固废处理7年实验教学是11叶林顺男1962.07硕士副教授污染控制7年实验教学是12江天久男1964,09硕士副教授赤潮研究7年实验教学是13王艳女1970,06博士副教授赤藻研究7年实验教学是14陈菊芳女1970,08硕士副教授赤潮研究7年实验教学是15亦如翰女1966.11博士副教授环境生态7年实验教学是16谭淑英女1975.12硕士讲师大气控制6年实验教学是17汤心虎男1974.09硕士讲师水处理等7年实验教学是18王立立男1973.07博士讲师污染控制4年实验教学是19秦华明男1973.07博士讲师环境微生物4年实验教学是20曹刚男1972.12博士讲师微生物4年实验教学是21张春林女1974.04博士讲师污染控制4年实验教学是22石雷男1972.06博士讲师给排水3年实验教学是23任刚男1977.06博士讲师给排水3年实验教学是24叶锦韶男1977.12硕士讲师微生物5年实验教学是825宋琳女1978.11博士讲师仪器分析2年实验教学是26李彦文女1973,11硕士工程师水处理等3年实验室管理是27刘慧璇女1958.11大专实验师污染检测等7年实验室管理是28何宝燕女1980.10硕士实验员环境微生物2年实验室管理是29黄凯旋女1982,08硕士实验员赤潮研究1年实验室管理是30虞兵男1968,05本科高工食品安全2年实验室管理是31杨爱华女1959,11本科实验师食品安全2年实验室管理是32欧亦群女1976,09硕士讲师食品安全2年实验室管理是2.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1、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暨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国际型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是目前内地高校中港澳台和海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建立适用于内地学生、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并具备“侨校+名校”特色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力求使实
本文标题: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申请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8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