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PPT模板
规范答题古代诗歌鉴赏(5)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高考题型:炼字型写景型诗评型意境型一、炼字型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04浙)答案:“空”是徒劳之义,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高考示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练习操作“未”,“没有”之义,表达放眼万里,未灭入侵者的遗恨;“先”,“已经”之义,表达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空”,“徒然”之义,写出了徒有流泪、无补于时的内心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这三个词概括有力,含义丰厚,流露有心杀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二、写景型全国卷: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答案:描写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似在迎接客船;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如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托出春意之浓。诗人正是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春的风光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①总点一笔(如何描写)。③总结:用什么手法(修辞技巧等)②根据句意对景色作铺陈描写高考示例答题要点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1)①以景显“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清幽,箨龙静静剥落,木笔静静开花都表现了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写白鹭缓缓下翔,虽动态,却给人安详之感。③以声衬“幽”,“鸣蛙”写蛙声喧闹,似与清幽景色对立,其实蛙鸣景更幽。练习操作三、诗评型辽宁卷: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答:①同意。②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③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高考示例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答题步骤①不同意。②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③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①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②抓住诗句具体分析③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辽宁卷: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江亭夜月送别唐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唐诗笺注》中称赞此诗末句的“寒”字说“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吗?为什么?练习操作同意。“乱烟”写出了迷蒙夜色,也写出了诗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因为与友人分别,心随月光伴友去,只剩下满亭寂寞离情。可见,“寒”字明写江山此夜寒冷,更是诗人心理感受,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四、意境型广东卷: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案:①“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孤独寂寞。“落日”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的意象相对,虚实结合。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①抓住意象特点结合所寓之情作描述性分析②概括,揭示构成的意境的特点高考示例秋夜朱淑贞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凉。“凉”字既写秋夜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凄凉(或心凉)。由感受床上之月凉巧妙过渡到写天上之月透过梧桐缺处照耀,使凉床、月影与梧桐这样的景与深夜无眠的愁情有机交融,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练习操作课堂巩固训练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2)在湖山胜处的清幽之境,观下鹭闻蛙鸣,观笋赏花,表现了怡然闲适之情;嫩竹破土,木笔绽放的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之景反衬诗人的孤独落寞之情。尾联的“叹息”,看似直接抒情,表现旧交零落殆尽、无人相与品茗的寂寞惆怅之情;实际上却又包含着同道不存,无人理解自己一颗报国之心的感慨。诗歌就是这样含蓄而曲折地表达了热血志士、报国无门,只能终老山水的无奈和忧伤的复杂感情。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这首诗的第一句中的“似”字能否换为“却”或“亦”?为什么?答:不能。“似”,是“好像”之义,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溪水是自然物,本来就没有感情,说它有情是诗人移情于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却”表强烈转折,若换为“却”,则过于生硬,没了情趣;“亦”表并列,若换为“亦”,则“无情”“有情”失去主次。用“似”恰到好处地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有情.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现的,请加以分析。先写江上风起,岸上梧叶萧萧,触动了游子极其敏感的神经。伴着秋夜的寒气,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夜寒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心境之寒。再写岸边儿童夜捉促织的欢乐情景以反衬悲情,更显得客居他乡的孤寂。可见,本诗主要是运用正衬(以凄凉之景衬愁苦之情)与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感情的。抒发了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应该用“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诗题为“江南春”不专指某一处,所以只有用“千里”才能写出江南之广阔、深邃,才能与“四百八十寺”和谐一致。如用“十里”则既不能体现江南广大,又非听力所能及,不伦不类,显得荒唐。绝句石柔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2分)(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表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①诗人借物(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比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题大庾岭北驿[唐]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⑴这首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有特色的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①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②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切。③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悲苦的心情更加深切。④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鉴赏规范答题PPT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0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