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名师的智慧 教学的真谛
1名师的智慧教学的真谛——听薛法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有感3月2日和3日,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成都空军礼堂举行,一路的疲劳和寒冷的天气在几位名师的课堂中渐渐烟消云散。名师的风采令我折服。名师是怎样成为名师的?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又怎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什么?只教大纲的知识点吗?这些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我特别感激学校能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这次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课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关注学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回品读,深入思考,孩子自己提出议论文论据的选用特点,题目和选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他的课是一种深度语文,给我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他没有课件,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激情的场面,一根粉笔,一张嘴。清晰的教学模式,精致的板书和作业设计,简单就是他的教学特色。他就像是一本书,一本韵味无穷的书,一本可以指导我们实践的活书。他的句句名言值得我去细细品味,品成自己的东西。一、追根溯源,渗透文化他说:“教什么?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课前,薛老师通过调查,知道全班只有一个同学没有依赖于参考书完成预习任务,他表扬了这位同学,提出学习要有自己的见解。他在讲授“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时,给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他问:“哪些现象司空见惯?”接着问:“什么叫司空见惯?”一生读参考书中的注解。“注解写得太多,我们还要用自己的见解。”有几个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谈这个成语。“司空见惯这个词从哪儿来的?我们要有发问精神。”然后薛老师生动地介绍了司空和刘禹锡的故事,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台下的我们也恍然大悟,是啊,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尝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之果就算是掌握了知识,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原来学习不能“司空见惯”,要学会质疑,追根溯源。在这堂课上,薛老师教得轻松,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老师一次次因势利导中不停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用课文中的“无独有偶”来解释为什么不单用一个事例。那为什么用三个事例?薛老师的见解也是标新立异:“古2人有云事不过三。”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个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给我们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二、几次读题,匠心独运薛老师说:“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是可怕的,这样的学生将来不是人才而是奴才!”在薛老师的课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整节课中,出现了几次读题,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很少这样做,而薛老师的这几次读题并不会给人“腻”的感觉,每一次读题都是把学生带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去读。薛老师在课的开头问:“你认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说得对吗?”生一致认同。师再追问“可是书上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真理,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怎么能说这句话就是真理呢?”“你相信这个观点吗?”他向学生提出,学习要会质疑,对司空见惯的东西,我们不能全盘接受,包括课文的题目,我们也可以质疑。第二次读题是在解决根据课题选材时侧重点不同这个环节。薛老师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让学生看题目,“要证明自己的观点,问号从哪里来?有一百个问号这么多,所以他要把疑问的产生过程写具体,真理又是什么号?真理肯定要写清楚,不然真理就成了谬论。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所以要把问号写具体,要把真理写具体。”请生齐读课题,强调把“问号”和“真理”两个词读重音,从而得出结论,根据这个题目要把起因和结果写具体。在学完课文后,薛老师让学生再次读题,进一步体会科学的辩证过程。这几次读题,层层深入,他带领学生从一开始的“完全相信”到“质疑”再到“相信”,这样的一个过程已经印证了这个课题,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课堂,并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薛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三、写作指导,轻松扎实薛老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里学到不止40分钟的语文。对于议论文的指导,薛老师说:“作者写作的思路就是教学的思路。”课文有三个事例是论据,薛老师在学生读懂的前提下,问:“这三个事3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找到了相同点:几个事例的结构都是“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请一生板书)“他们都是从小事中发现伟大的问题。”“他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等,台下的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薛老师的“启发式”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一件事情来写,发现问题是事情的——起因,反复实验是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是事情的——结果。”(板书)“一般我们写文章,都是把经过写得最具体,哪一部分是写经过的,读给我听听。”生从几个事例中找到写经过的句子,反复读。“为什么经过只用一句话?”生通过研读课题,得出要把“问号”和“真理”写清楚。所以根据此题目,就要把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写具体。最后薛老师举了例子进行对比,“如果要写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哪部分要写具体?”学生能很清晰地判断,根据这个题目要把经过写具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剖析文本的结构,最后总结不同的事例证明不同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它的侧重点不同。薛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教得轻松,学得扎实。这样的写作指导,真令我们叹服。四、文本解读,尽显智慧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给在场听课的学生和老师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文本的第七自然段已经总结全文,第八自然段看似多余,和薛老师同题异构的陈灌榕老师她把这段舍弃了,认为重复。但是薛老师对这两个自然段却有精辟的解读。第七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带领学生找出词语,圈画词语,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难。(板书:不难)第八自然段,薛老师提出了:“读了这段你觉得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些词语看出?”也从词语入手,得出结论——发现真理并不易。(板书:不易)接着,把两个自然段连接起来,“发现真理并不难,并不易。这不是矛盾吗?”引发学生质疑,思考,表达,课堂上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最后教师点拨,“难和易是相对的,两者是辨证的。”让学生领悟到两者的辩证统4一,从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板书中的“真理探索并不难,也不易”可为点睛之笔。薛老师对文本解读时的独到的发现,正如真理的发现一样,要有“敏锐的发现和敏感的意识,见微知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这一处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极高的教学境界。课后,薛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他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他说:“目标有了,方法就有了。”薛老师最后用一句话提醒我们:“至少要用50种方法教一篇课文,而不要用一种方法教50篇课文。”我想此次研讨会要传达给我们的就是要针对学情选择合适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教学的真谛。课听完了,可是让我久久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薛老师的几句经典名言还萦绕在我的耳畔。感谢有这个机会能倾听名师的讲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努力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正如薛老师所说,名师的课我们学不来,但是我想名师对于教学的钻研态度,对于教学的那份执着只要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学得来的。诗意的语文---听王崧舟老师《望月》有感亲眼领略了“诗意语文”创始人王崧舟老师的风采,亲身体验了“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整节课在唯美清雅中流淌,大到教学构思:“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足见对教材解读之犀利明快,初是长文读短,后又由短入深,迂回延绵,让人回味后拍案叫绝。小到对学生的每一句评价,教学环节的每一处设计及板书:“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无不包含着智慧的引领,在悠扬舒缓的曲调中让学生的心灵浸润于课堂。两节课下来,意犹未尽,我的手和眼几乎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怕漏过某字某句。赞叹之余,深深折服于王崧舟老师的“教学底蕴”。底蕴从何处来?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就是“‘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老师不读书,就像砍柴不磨刀一个样。就如这篇《望月》散文的解读,如果平时不读书,怎么能了解这些文化内涵,由读者的解读,到对作者的解读,直至到对人生的解读?很多课堂看似活跃,但活跃之后却是无所思。而小小的一字一词,在王老师眼里,似乎都蕴藏着深厚的内蕴,都可以挖掘出一5个故事,一段历史。回想从参加工作以来,书离我似乎已越来越远。被逼着读的,是那些枯燥乏味、令人头痛的混文凭的书。乐意捧起的,是那些消遣类的报纸杂志。时常在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有一种浮躁中难以沉静的漂浮,找不到踏实的感觉。工作的需要,接触的都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如《小学语文教师》,因为带着点目的,看起来的时候显得略微沉重了点,想起来稍显灰淡了点……渐渐的,不知何时起,我把时间随手丢给了消耗,看书的闲情已然久违了几个世纪般淡然。听了王崧舟老师及其它几位名师的课后,心底不由地泛起一股思绪:不读书不行,不读书就不会写,就不会说,就不会教。工作着的读书,边工作边读书,乃为真正的读书。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教师,我想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吐真言表真情---听闫学老师作文教学《我的理想》感悟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课堂上,闫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理想。了解了著名作家三毛和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小时候的理想,猜测了闫老师小时候的理想,也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师生之间的互动是真实的、亲切的、自然的。课是从《橄榄树》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导入的,引出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简介三毛后让学生凭着画像猜猜三毛小时候的理想。交流中适时出示三毛作品《拾荒记》片段:拾破烂,卖冰棍。就在所有学生为小三毛的理想大跌眼镜时,闫老师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然后引出三毛从小对幸福、自由生活的渴望。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理想并不都是我们想象的那么伟大,也有可能很平凡。第二位引出的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用相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知道原来这位著名的大文豪小时候的理想居然也是捡破烂,当小摊小贩,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学生再次感受到了:理想并不是都是那么了不起,那么神圣,有时候它只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6接着采取游戏的形式猜猜阎老师的理想,极大激发学生猜想的热情。先把理想耳语告诉一学生,再由她判断其他同学猜测是否正确。最后由知情学生透露老师的理想是当小卖部的售货员,只卖两样东西:点心和糖果。接着让学生猜闫老师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理想,原来小时候的闫老师就是一个馋丫头呀。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的理想境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理想原来也可以这么简单。“闫老师把自己心里的小秘密都告诉你们了,那我们就是好朋友了。能不能把你的小秘密也告诉我呢?你的理想是什么?”在老师如此亲切地引导之下,孩子们畅所欲言。学生们的表达已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虽然这一段的教学用时较长,但在师生间真实、自然地交流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为学生表真意、吐真情作了铺垫,避免了文章中惯见的大话、空话和套话。重视孩子的真情流露,鼓励孩子们流露真情。我想这也是今后我在作文教学中要去努力追求的方向。吟诵中学文品味中学言听鱼利明老师《伯牙绝弦》心得一篇77个字的短小古文,虽然只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段历史碎片,但它承载着极其丰盈的民族文化,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鱼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之精妙,领略士为知己者死之情怀,高山流水之境界,文化品格之魅力,可谓琅琅读书之声不绝于耳,高山流水之隋不绝于心,令人荡气回肠。一、读为主线,吟诵中学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节课,鱼老师依托古文的特点,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反复吟诵,浸润着浓浓的语文味。1.第一阶段:通读。鱼老师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对读通文言文作了两个环节的安排:一是请同学们说说在家读了几遍课文,并分别听读了一遍和读了五遍的同学的读文情况,并请同学们分别注意两位同学的读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读通,是否注意了停顿和节奏等,说说他们的朗读有什么不同。交流后,鱼老师点拨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停顿和节奏。7二是齐读,要求学刚才读得好的同学的样子来齐读,注意节奏和速度,同时
本文标题:名师的智慧 教学的真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