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考易错点分析•易错点1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易错分析:•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易错点2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易错分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易错点3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易错点4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1)三省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2)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易错点5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易错分析:•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易错点6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易错分析: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易错点7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易错分析: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1)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易错点8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易错分析: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3)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易错点9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易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易错点10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易错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特点:•(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4)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主张:(1)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易错点11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易错分析:对二者的比较:•(1)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3)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4)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5)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易错点12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易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主要原因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易错点13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易错分析:1.“一国两制”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易错点14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易错分析:君主立宪制(1)议会、内阁和首相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易错点15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易错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易错点16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易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易错点17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易错分析: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3)分权部门:三省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易错点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8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