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复习课件4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之一,在于对地圈与生物圈相互关系的认识的突破,结果使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新高度。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地质年代便是以生命演化为序的。但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是建立在化石形态的肉眼鉴定基础之上的,难免会有片断性和表面性。世纪之交,地球科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地下深处微生物的发现,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开拓了全新的研究领域。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深海热液活动和热液生物群,说明地球上不仅有我们所习惯的“有光食物链”,还存在着“黑暗食物链”。前者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后者依靠地球内源能源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chemosynthesis)产生有机质。甚至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直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洋底地层,几乎无所不在。生物的分类,也扩展到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地球历史的85%只有前两类组成的原核生物,它们从还原到氧化环境都有分布,在地球系统的时空坐标中占据一大片,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从金属矿到水合物,从火山口到岩溶洞,无处不有微生物的活动,许多原来以为“无机”的地质过程,其实都是生命活动的结果。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其实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默默无声地“耕耘”了40亿年,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生命深化史的研究很像社会历史,引人注目的恐龙、鳞木固然重要,但真的要揭示机理,还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全面看来,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它们才是“真的英雄”;而我们熟悉的大型生物其实是生态系统的顶层,相当于社会史里的“帝王将相”。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才能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1.下列对“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立在用肉眼鉴定的化石形态基础上的生物地层学,已经显示出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B.地质学向地球深处和地球以外发展,生命科学向愈益深入的微观世界进军,于是产生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C.对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原核生物进行研究,标志着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D.要理解地球系统的运作,就要由对大化石的研究转为对地下深处微生物的研究,深入到分子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水平。解析“于是产生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错,文中“地质学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并不是新命题。地质学创立伊始,就与生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明两者早已产生了交叉;原文中说“产生了两者交叉的新层次”,说明进入了新的交叉阶段。答案B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原核生物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可能重新评价它们在改造地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B.将地质学与生命科学交叉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近十几年“全球变化”和“大洋钻探”研究中的最大进展。C.“深部生物圈”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以前以为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处于极端条件下的地层,如极地冰盖、火山热泉和海洋地层,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D.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所以人们的研究只要深入到原核生物,就可以探寻出地球地质过程的机理。解析B项“最大进展”应为“最大进展之一”。C项“分布的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错,原文第三段说的是“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D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不合原意,应该是必要条件,“只有……才……”。答案A3.(1)“有光食物链”与“黑暗食物链”产生的有机质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地球生态系统的根本基础在于原核生物”?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有光食物链”依靠外源能量即太阳能,在常温和有光的环境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黑暗食物链”依靠地球内源能源即地热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产生有机质。(2)因为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的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如要寻找地球和生命系统演变的规律,就非要深入到原核生物不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汉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节选)韩德信汉代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汉王朝的经济实力已十分雄厚,随着统治集权的加强,帝国疆域的扩大,汉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与这种政治经济相适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指导方针,于是儒学大兴,“百家争鸣”终结,思想文化趋于统一。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董仲舒对儒学的推崇及对“中和之美”的强调,客观论美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强调美学与艺术的伦理教化和认知功能成为这一时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特征。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在继承了儒家美学关于尽善尽美说的前提下,进一步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否则它们将没有存在的必要。文与质的关系也是两汉时期客观论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的学说最具代表性。他讲:“志为质,物为文。文著于质,质不居文,文安施质?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然而当文质两者发生偏离时,他又讲:“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这一儒家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突出了再现、写实、理智等审美倾向,并突出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如山东嘉祥武氏祠中的画像石刻,有历史中的名人如伏羲、女娲、老子、孔子等人;有表现忠勇的人物故事,像“孔子见老子”“蔺相如完璧归赵”等;还有表现人伦孝亲,贞节义烈的妇女形象等。如果说这些画像石刻还是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的话,那么,《毛诗序》则从理论上规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样,两汉时期的客观论美学就以其狭隘的功利性消解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客观论美学尽管在王充那里得到了匡正,但由于王充以史学的真实代替了艺术的真实,用历史价值代替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本身的审美特质问题,反而远离了真理。总之,两汉时期,在古典美与古典和谐美的艺术框架中,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偏重于强调客体、社会、再现、写实、理智以及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从总体上透出客观论美学的特征。(选自《首都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4.下列不属于“客观论美学”观点的一项是()A.强调美学与艺术的伦理教化和认知功能成为这一时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特征。B.继承了儒家美学关于尽善尽美的学说。C.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D.在文与质的关系上,主张“文质两备”和“宁有质而无文”的观点。解析本项表达没有错误,但不是在表述客观论美学的观点,而是在介绍其特点。A5.下列属于两汉时期客观论美学的“狭隘的功利性”的一项是()A.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B.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突出了再现、写实、理智等审美倾向,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C.只从理论上规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D.以史学的真实代替了艺术的真实,用历史价值代替了艺术的审美价值。解析A、B两项不是讨论其“狭隘的功利性”,D项在于评论王充。C6.综合全文,用简洁的话概括作者对汉代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答案两汉时期的客观论美学消解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本身的审美特质问题,反而远离了真理。或:两汉时期的中国古典美学,其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偏重于强调客体、社会、再现、写实、理智以及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从总体上透出客观论美学的特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李清照传(节选)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蕴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以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对文中“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过渡到写李清照后半生的艰难生活,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B.说明缺乏真情的生活了无生趣,即便是以后也曾再嫁,但依然是一只漂泊无依、形影相吊的孤雁。C.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D.“孤雁”既明指李清照,又暗指项羽,说明李清照与项羽有着相同的失意之悲,只能苟安于频遭中伤欺侮的处境之中。解析无“暗指项羽”之意,更无“相同的失意之悲”,“苟安于频遭中伤欺侮的处境之中”则是脱离文本的妄加发挥。答案D8.对文中引用“白日”之典和“坚城”之典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读者对李清照《祭赵湖州文
本文标题:2013届高考语文考点归纳复习课件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0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