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教版-必修五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1必修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归纳NO.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②地势极而南冥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③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滕王阁序》)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②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①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关。(《归去来兮辞》)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7.表示因果关系,可不译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四)固定用法:【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实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②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然后①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②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③夫列子御风而行,旬又五日而后反。(《逍遥游》)【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NO.2【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②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②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逍遥游》)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阁序》)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②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逍遥游》)③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二)连词。1.表示并列。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②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归去来兮辞))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②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2②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归去来兮辞》)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②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NO.3【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②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表示揣测语气,可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NO.4【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归去来兮辞》)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②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③外无期公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②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③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④天高地迥,绝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滕王阁序》)5.音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本文标题:人教版-必修五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2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