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全集2
杜甫诗三首•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春晓》(孟浩然)《望庐山瀑布》(李白)《山居秋暝》(王维)《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写作背景•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首联•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颔联•紧承首联“气萧森”语意,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明写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暗写对时局的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可谓一石二鸟,巧妙之至。颈联•颈联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泪”、“孤”尾联•尾联写,家家催刀尺,户户捣布声,岁暮日晚、羁旅无依!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这是一篇悲秋之作。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鉴赏角度:意象→意境→主旨(情感)意象:渗透了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境:意象组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氛围。常用于形容意境的词语:辽阔高远﹑幽静宁谧、孤寂凄清,雄浑壮阔,沉郁忧愁等。•从“意象”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及格式:•步骤:意象——意境——主旨(情感)。•表达格式:诗歌通过……(特点)的…...(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个别字句可以增加)《登高》选取了哪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这些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意境,既雄浑高远、气势宏大,又萧条凄凉。为什么作者看到的都是这样凄凉肃杀的景象,满眼忧伤满心沉重?试从本诗中找原因。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写这首诗时已是在外漂零的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飞鸟•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常常用来自喻,表达孤独无依之情。千古名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因而作者感到凄凉、无奈。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情感?各有何含义?•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离家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表现了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难•面对深秋景色忧国思家,感时伤怀之作。作品背景《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说:“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一“去”一“留”,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上句的紫台和朔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的词语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下句一个“空”字,写出昭君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学习目标•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回顾•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律诗•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须对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登高朗读指导: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秋兴八首(其一)》杜甫diāowūsēn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yīn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jìxīn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cuīzhēn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抓题目•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二、抓作者(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三、抓诗句及注释(“三么”)一、写了什么: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第二、表达了什么?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问题: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第三、怎么写?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情手法):首联:借景抒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问题: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写了哪些意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进行推敲”)•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题:尾联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小结•这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全集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3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