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药品分析方法的确认与验证主要内容•法规要求•分析方法的确认与验证的定义•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分析方法确认的要求•问题与讨论2010版GMP•第十二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四)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或确认;•第二百二十三条物料和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检验应当至少符合以下要求:•1.采用新的检验方法;•2.检验方法需变更的;•3.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其他法定标准未收载的检验方法;•4.法规规定的其他需要验证的检验方法。•5.对不需要进行验证的检验方法,企业应当对检验方法进行确认,以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分析方法验证•定义:根据检验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符合检验项目的要求。•目的:•1.阐明分析方法适用于它所期望的应用目的。(USP)•2.是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检测要求。(CHP)分析方法确认•定义:阐明通过已验证方法进行产品测试的条件为适合于该已验证方法的过程。•目的:证明方法在该实验室条件下的适应性,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分析方法确认:保证做得正确。•分析方法验证:保证做的东西正确。需要方法验证的分析项目•鉴别实验;•杂质或定量检查;•原料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制剂中其它成分(降解产物、防腐剂等)的测定;•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的溶出量等的测试方法。方法验证内容(参数)•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准确度•定义: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百分回收率表示。•测定回收率的具体方法可用“回收试验法”和“加样回收试验法”。•回收试验空白+已知量A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加样回收试验已准确测定药物含量P的真实样品+已知量A的对照品(或标准品)测定,测定值为M100%MRA空白回收率100%MPRA回收率准确度•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用含己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即采用在空白辅料中加入原料药对照品的方法。•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准确度•准确度用误差来衡量。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评价准确度,需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各测定3次,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准确度•准确度用误差来衡量。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评价准确度,需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各测定3次,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中药分析的准确度一般用加样回收试验来衡量。中药回收率一般要求在95%~105%范围内。有些方法操作步骤繁多,可要求在90%~110%内。RSD一般在2%内。精密度•定义:指在规定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d)、标准偏差(SD)、相对标准偏差(RSD)(变异系数,CV)表示。•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时,取样测定次数应有统计学意义,至少用6次结果进行(n≥6)。•偏差(d):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相对偏差=•标准(偏)差(SD或S):•相对标准(偏)差(RSD):idxx0000A-BAB100100A平均值平均值21ixxSn100%SRSDx精密度•精密度包含了3个指标:•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由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在规定的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评价,如制备三个不同浓度样品各测三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至少测6次进行评价。•中间精密度: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重现性: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数据要求:需报告SD,RSD和可信限。专属性•定义:其他成分(杂质、辅料等)可能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出被测物质的特性。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鉴别反应:应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不含被测成分的供试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应均呈负反应•杂质分析: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杂质测定具适当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含量测定:证明有杂质和辅料存在时,方法不受其影响。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影响,并与未加杂质或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专属性•在杂质未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的试样进行试验并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这些比较应包括试样用强光、加热,高温、酸、碱水解和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对于含量测定,应比较测定结果,对于色谱杂质试验,应比较杂质图形、检出的杂质个数。•采用色谱法时,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证明专属性,色谱峰应适当标记,分离度应符合要求。检测限(LOD)•定义:试样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含量。是限度检验效能指标,无需定量测定,只要指出高于或低于该规定浓度即可。•测定:•非仪器分析法:用已知浓度的被测物质,试验能被可靠的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仪器分析法(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是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空白样品测出的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S/N)3∶1或2∶1时的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定量限(LOQ)•定义: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S/N)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也可按1984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VPAC)规定:用仪器所测空白背景响应标准差(SD)的10倍为估计值,再经试验确定方法的实际测定下限。定量限(LOQ)•仪器分析:通过测定一组空的样品的背景信号后计算标准差S。以1OS来估算定量限度。(以定量限度制备的样品来验证)。•非仪器分析:通过分析己知被测物浓度的样品并确定一个样品中被测物可被准确和精密测定出的最低浓度(量)。线性•定义: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测定:用一储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以测得的响应作为被测物质的函数做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应报告相关系数、Y轴截距、回归斜率和残差平方和,必要时,响应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范围•定义:指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的条件下,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的确定可因测定项目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实验项目限度范围含量测定标示量90%~110%测试浓度90%~110%杂质检查限度值限度值的50%~120%溶出度限度值限度值的+20%释放度1小时后20%,24小时后达90%应为标示量的0%~110%含量均匀度测试浓度测试浓度的70%~130%范围•含量限度有上下限的,一般设定范围低限为含量限度下限的50~70%,范围的高限为含量限度上限的130~150%。•含量限度仅有低限的,一般设定范围为含量限度的50~70%,至含量限度的2~5倍以上。•以标示量规定含量限度的,可参照化学药,一般设定范围为标示量的80~120%。耐用性•定义: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说明分析方法在常规使用时的可靠性。是衡量实验室和工作人员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实验结果重现性的尺度。•分析方法重现性的测定是通过在不同的实验室内不同的实验者对同一样品的分别测试而获得的。(获得的这种再与正常检定下的精密度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该法的耐用性,或称粗放度)。•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液相色谱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气相色谱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载气及流速和检测器温度等。耐用性(变动因素)•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液相色谱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气相色谱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载气及流速和检测器温度等。耐用性(变动因素)•气相色谱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载气及流速•检测器温度等。耐用性(变动因素)•薄层色谱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不同品牌的薄层板•点样方式•薄层展开时温度及相对湿度的变化应用•鉴别试验除专属性、耐用性外,其它都不要求。•杂质的限量检查除专属性、检测限、耐用性外,其它都不要求。•杂质的含量测定除检测限外,其它都要求。•含量测定及溶出量测定除检测限、定量限外,其它都要求。应用各种含量测定方法对效能指标的要求•容量分析法:用原料药精制品(含量99.5%)或对照品考察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差一般应不大于0.2%;进行回收率试验。回收率一般在99.7~100.3%之间。•UV法:用适当浓度的精制品进行测定,其RSD一般不大于1%。制剂的测定,回收率一般应在98%~102%之间。线性:吸光度A一般在0.2~0.7,浓度点n=5。用浓度c对A作线性回归处理,得一直线方程,r应达到0.9999(n=5),方程的截距应近于零。各种含量测定方法对效能指标的要求•HPLC法:要求RSD2%,回收率98%~102%之间。•线性范围:用精制品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浓度点n应为5~7,用浓度c对峰高h或被测物的响应值之比进行回归处理,建立回归方程,r应大于0.999,截距应趋于零。方法验证的要求•分析方法验证的程度依赖于分析的目的和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在验证中应该充分考虑保证方法达到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合适标准的足够参数。谢谢聆听欢迎指正
本文标题: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