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忠雄
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个人简介•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日本大阪人,世界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出生于大阪市。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Garden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他并未受过正规的建筑教育,仅在建筑公司工作过一小段时间。•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设计了许多个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1980年代在关西周边设计了许多商业设施、寺庙、教会等。1990年代之后公共建筑、美术馆,和海外的建筑设计案开始增加。•1980年代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的商业建筑设计,19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接连发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传奇经历•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年少时家境贫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过。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在大阪府立城东工业高校毕业后,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并自学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其后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1980年代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神户北野、大阪心斋桥)的商业建筑设计,19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之后接连发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引起风潮和讨论,名声也开始快速累积,从博物馆、娱乐设施、宗教设施、办公室等,作品的领域宽广,通常都是大型规模的建筑。但也有人认为失去了安藤早期的小型建筑特有的魅力。•1995年,安藤忠雄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把10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设计理念•东西方的融合•封闭——开放的都市观•建筑构成三要素东西方的融合•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为了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和起来,使其独树一帜。•安藤的建筑一直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他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并对整个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改造。安藤运用现代主义的材料、语汇以及在建筑中具社会影响力的教条,向机能主义偏执的思潮进攻。安藤反机能主义,是对于具有空调和户户相对建筑的立面,他认为这种舒适建筑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联系。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重复地再现”住吉的长屋”的风格,因为在这个设计中他在城市建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怀抱。封闭——开放的都市观•安藤忠雄早期对都市一直是采取一种封闭的态度,安藤实际上是”城市游击战”的拥护者,他主张不必注重社会和城市的立场。安藤的作品中,让人开始意识到都市公共空间的个性,应该于1984年京都高濑川边的复合性商业设施Time’s。安藤除了发挥他惯用的动线回游的手法之外,更将建筑物朝向河边开放,塑造出多种层次的空间,面对自然加以敞开,为桥边过往人们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在Time’s之后,安藤开始对都市展开各种积极的提案,他针对大阪市区里一栋历史建筑物(中央公会堂)所在的中之岛区域加以规划,他提出都市核urbanEgg与地层空间spaceStrata的构想,在历史建筑物的内部嵌人蛋型的市民剧场,利用地下层开挖的大空间与地面亲水广场的连结,塑造出生动而有趣的都市空间。在这个规划案中可读出安藤忠雄对于周遭环境的响应,已经不同于以往封闭的态度,他采取了“嵌入”与“挖空”两种手法在既有的纹理脉络中。在组织建筑群体上,他将原本只限定于建筑物内部的动线回游手法,扩大到都市空间的尺度,藉由人行的步道、街道,重新组构都市的路径。建筑构成三要素•安藤相信构成建筑必须具备三要素:•第一要素是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这真材实料可以是如纯粹朴实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头等物质。•第二因素是正宗完全的几何形式,这种形式为建筑提供基础和框架,使建筑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个主观设想的物体,也常常是一个三度空间结构的物体。•当几何图形在建筑中运用时,建筑形体在整个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脱界定,自然和几何产生互动。几何形体构成了整体的框架,也成为周围环境景色的屏幕,人们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达有密切的联系。借由光的影子阅读出空间疏密的分布层次。经过这样处理,自然与建筑既对立又并存。•最后一个因素是”自然”;在这儿所指的自然并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而来的有序的自然--人工化自然!安藤所谓的自然,并非泛指植栽化的概念,而是指被人工化的自然、或者说是建筑化的自然。他认为植栽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方式,仅以造园及其中植物之季节变化作为象征的手段极为粗糙。抽象化的光、水、风。这样的自然是由素材与以几何为基础的建筑体同时被导入所共同呈现的。所获奖项•1979年-日本建筑学会赏(住吉长屋)•1983年-日本文化设计赏(六甲集合住宅)•1985年-芬兰建筑师协会阿尔瓦?阿尔托(AlvarAalto)奖•1986年-艺术选奖文部大臣赏新人赏(中山邸)•1987年-每日艺术赏(六甲教会)•1988年-第13回吉田五十八赏(城户崎邸)•1989年-法国建筑学院奖赏•1991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会员、美国科学院和文学艺术研究所ArnoldW.Brunner纪念奖•1992年-第1届卡尔斯伯格(Carlsberg)建筑奖(丹麦)•1993年-皇立英国建筑师协会(RIBA)荣誉会员、日本艺术院赏•1994年-第26回日本艺术大赏(大阪飞鸟博物馆)•1994年-年度朝日赏、第7回国际设计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1995年-年普利兹克奖、日本文化设计奖(六甲集合住宅)•1996年-第8回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赏、第1届国际教会建筑奖•1997年-德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皇立英国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章、第4回大阪吉瓦尼斯奖、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提升至军官级)•2002年-美国建筑师联盟金牌(AIA金牌)、京都赏思想?艺术部门受赏•2005年-国际建筑师联盟金牌(UIA金牌)作品赏析住吉的长屋•住吉的长屋建筑面积大约14坪,凝聚了安藤忠雄惯用的清水混凝土、铁玻璃、木材和石条。看似对称的平行中有着曲折的曲线,留设出的室外中庭将四季变化引导至生活空间。封闭的长方体均等分为三段后所形成的中庭扩大了生活领域。设计必须经过中庭才可到达起居室并由中庭来连接四周的空间,还原了住宅生活情趣,正是安藤忠雄企图找回在传统街屋曾经拥有过的生动感觉。光之教堂•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必须先经过一条小小的长廊。这其实只是一个面积颇小的教堂,大约113平米,能容纳约100人,但当人置身其中,自然会感受到它所散发出的神圣与严庄。随后,你会听到由自己双脚与木地板接触时所发出的声响。•安藤忠雄在湖南大学的讲座中提到:“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很多人都说那十字形光很漂亮”“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师站的比观众高,而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师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往下走的,这样牧师站的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华”。水之教堂•水之教堂以“与自然共生”为主题。教堂的正面由一面长15米,高5米的巨大玻璃组成,5月到11月间,巨大的玻璃将完全打开,使教堂与大自然混为一体,婚礼仪式犹如在北海道的壮观大自然中举行,周围的白桦林,北海道的蓝天白云都倒映在湖面上,新人们感受着北海道的清风,听着湖水的潺潺声,远处更是传来小鸟歌唱声,这犹如大自然送来的赞美歌祝福着新人。风之教堂•日本兵库县引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又名“风之教堂”。教堂位于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风之教堂”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经典语录•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换言之,它们既可能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迄今为止,在我设计的一系列都市住宅中,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沉寂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这些墙体试图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提出质疑。•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我希望我的建筑超越几何大小上的物理界限。我希望人们自问居住究竟是什么,唤醒人们身体中对生活的感觉。•如同沙漠中的堡垒,一片墙体并不仅仅是一个保护性的屏障,而且是一个精神的桥头堡,在不断变化着的城市中清晰地肯定着自身的存在,并拒绝任何社区的预先关注。我们能做的不只是向大师致敬,还有学习•安藤为一自学成功的建筑师,他并没有获得任何的学位,也无得自任何大师的传授,安藤的成功归因于他广泛多方面的阅读与旅行,亲身体验这些历史建筑而获得启发,直到今天他仍持续而不间断。End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大师作品分析,安藤忠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8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