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第五讲莫言《红高粱》——高粱地上的生命张力莫言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生于山东高密县大栏乡,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檀香刑》《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11部长篇小说。莫言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1976年8月参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莫言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1989年秋入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创作研究生班学习。1991年研究生班毕业,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97年,莫言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属的《检察日报》工作,后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专业的写作和研究,并兼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等职。莫言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2003年《檀香刑》获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2005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莫言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2008年长篇小说《四十一炮》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2011年长篇小说《蛙》获得第8届茅盾文学奖,并获得50万人民币的奖金。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红高粱》1987年,《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红高粱》1987年,张艺谋执导同名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姜文、巩俐主演。1988年,影片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小说梗概戴凤莲出嫁时余占鳌是轿夫,一路上试图与她调情,并率众杀了一个想劫花轿的土匪。戴凤莲回门时他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里,两个人由此开始了激情迷荡的欢爱。余占鳌杀死了戴凤莲的麻疯病人丈夫,成为她的情人。几年后,在红高粱地里,戴凤莲家的老长工刘罗汉被日军活活地凌割而死。余占鳌和戴凤莲带领乡亲们伏击了日寇的汽车。戴凤莲在送饼的路上中弹身亡。——痛痛快快地活,痛痛快快地死!《红高粱》小说情节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一条是土匪抗日的故事线索,从罗汉大爷被日本人拉夫继而残酷剥皮而死开始,到余占鳌愤而拉起土匪队伍在墨水河边伏击日本汽车队,发动了一场全部由土匪和村民参加的民间战争。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主义式的生存斗争。《红高粱》另一条是激情的故事线索,突现出来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包括对性爱与暴力的迷醉和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这是对民间世界和原始生命的讴歌。《红高粱》《红高粱》对于新时期小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一方面标志着“寻根小说”的终结,另一方面又是90年代以民间立场表现现代民间史的“新历史小说”和家族小说的开端。《红高粱》一、“寻根”是要寻什么?民间写作:个性化写作/无功利写作写作姿态:为老百姓写作作为老百姓写作《红高粱》二、战争题材:土匪抗日“《红高粱》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们邻村。起初是国民党的游击队在村头小桥上打了一场伏击战,击毁了日本人一辆汽车,歼灭了日本一个小队。三天后,日本军队来报复,因为一个人指错了方向,使得另一个村庄的一百多个百姓惨遭杀害。”《红高粱》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红高粱》余司令的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人,但这些人住在村里时,搅得鸡飞狗跳,仿佛满村是兵,队伍摆在大路上,三十多人缩成一团,像一条冻僵了的蛇。枪支七长八短,土炮、鸟枪、老汉阳,方六方七兄弟俩抬着一门能把小秤砣打出去的大抬杆子。哑巴扛着一盘长方形的平整土地用的、周遭二十六根铁尖齿的耙……《红高粱》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伕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农民刘罗汉,乘夜潜人,用铁锨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俱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红高粱》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事为背景,突出既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不是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却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一支土匪军队,演绎了以土匪和酒家女子间的姻缘为核心的民间抗日故事。《红高粱》离开了历史教科书的立场,从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铺陈中重新构筑历史场景。《红高粱》三、历史文化意识: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红高粱》谨以此书召唤那些游荡在我的故乡无边无际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是你们的不肖子孙,我愿扒出我的被酱油腌透了的心,切碎,放在三个碗里,摆在高粱地里。伏惟尚飨!尚飨!《红高粱》1、原始生命力的张扬:“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红高粱》主流历史排斥的“边缘人”未曾被现代文明驯化的“野蛮人”《红高粱》2、复杂的人性现象:“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红高粱》“我爷爷”“我奶奶”罗汉大爷余大牙王文义《红高粱》四、叙事方式的新变: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1、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方法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红高粱》“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红高粱》2、独特的叙述方式:“我爷爷”、“我奶奶”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起来,创造出贴近历史情景、复活历史想象的功效。《红高粱》父亲说:“爹,俺娘想你啦,叫你去。”爷爷问:“你娘还活着?”父亲说:“活着。”父亲牵着爷爷的手,向着高粱深处走。奶奶躺在高粱下,脸上印着高粱的暗影,脸上留着为我爷爷准备的高贵的笑容。奶奶的脸空前白净,双眼尚末合拢。父亲第一次发现,两行泪水,从爷爷坚硬的脸上流下来。爷爷跪在奶奶身旁,用那只没受伤的手,把奶奶的眼皮合上了。《红高粱》3、两种视角:“豆官”/“我父亲”“我”“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土路上主演过多少风流悲喜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红高粱》“站在河堤上,抬眼就见到堤南无垠的高粱平整如板砥的穗面。它们都纹丝不动。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我父亲那时还小,想不到这些花言巧语,这是我想的。”《红高粱》4、感受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小说是“人”写的——作家的眼、耳、鼻、舌、身,他流动的血液,他的心脉,他勇敢的、无坚不摧的力比多一股脑儿和汉字搅和在一起了。《红高粱》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我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问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红高粱》五、审丑观念:溢恶活剥罗汉大爷爷爷用马刀砍死日本鬼子对任副官、罗汉大爷的描写LOGO陈忠实《白鹿原》——从历史命运看人性悲剧下次课——
本文标题:《红高粱》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9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