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孟子译注》。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写作背景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1.含义:2.类型: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1)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A.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2)驳论文: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A.要求: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B.驳论文的破立结合:①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②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③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④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3.三要素:①论点②论据③论证①论点(是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其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②论据(为什么):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A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B理论论据: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③论证(怎么做):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A.其类型:立论和驳论B.论证的基本结构: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C.论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③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④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4.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使……惑乱,迷惑公孙衍()丈夫之冠()妾妇之道()不能淫()贫贱()yǎn字词注音ɡuànqièyínjiàn疏通文意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真正,确实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怎么,哪里行冠礼教导、训诲告诫准则,标准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谨慎夫家。“女”通“汝”,你指示代词,这出嫁去到②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宽大的住所最正确的位置最正确的道路称得上住遵循走站着使…屈服使……惑乱,迷惑独自走自己的道路使…改变,动摇(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便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称得上是大丈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1.使动用法(客观):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②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2.意动用法(主观):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表示“对…感到…/以…为…”的意思。有两种:①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1.请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何谓大丈夫?2.文章是如何论证的?①景春提出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有“一怒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威力;②孟子,则针锋相对,先破后立:首先用反问句表明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语不仅表达了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紧着用“妾妇之道”作类比论证,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这是“破”;接下来,是“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三大标准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是大丈夫。3.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4.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4.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讲的是入世前的修身,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前面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讲的是入世时的人生际遇,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讲的是入世后的原则,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有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2.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4.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听课文朗读,划分节奏二读文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被起用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海滨(隐居的地方)“所以……”指示代词,这。使…痛苦使…劳累使……贫困。违背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同“增”,增加。田地狱官选拔,任用集市使…饥饿扰乱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从给①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天上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以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常常被难住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同“弼”,辅佐;辅佐君王的贤士往往思虑堵塞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征验、表现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显露、流露在国内守法度的大臣在国外匹敌、相当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在②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
本文标题:21孟子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0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