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腧穴总论【掌握】1、腧穴的概念2、腧穴的分类3、腧穴的主治特点4、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5、腧穴的定位方法一、腧穴的概念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之意,喻脉气如流水输转、灌注。“穴”为“土室”,引申为“空隙”、“孔窍”、“凹陷”,喻脉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一、腧穴的概念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是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腧穴——是对五腧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学中的背俞穴。一、腧穴的概念别名《内经》“节”、“会”、“空”、“气穴”、“气府”、“骨空”《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一、腧穴的概念《素问·气府论篇》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讲“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腧穴不是一个孤立的点,是与内部组织有密切关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因此,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治部位。二、腧穴的发展腧穴的最初阶段---既无定位,有无定名---以痛为腧腧穴发展的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有些腧穴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病症,并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腧穴发展的成熟阶段----定位、定名、归经阶段---对腧穴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二、腧穴的发展—从十四经穴总数看腧穴的发展《内经》论及学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周身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订,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记载经穴354个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361个二、腧穴的发展—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内经》首次论及腧穴名称、位置、归属、主治、刺灸法等,但不够完善。首次提出估度法、草量法、特殊体位定位法首次论及特定穴的理论,如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络穴、原穴。首次载及刺激部位。《难经》首次提出特定穴中的八会穴二、腧穴的发展—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针灸专著,补充了大量针灸穴位,349个首次提出交会穴的概念补充了腧穴的位置、取穴、主治补充了70个腧穴的别称对充实了五腧穴的理论全书十二卷128篇其中70多篇专门论述腧穴,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二、腧穴的发展—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发展了腧穴的配伍,补充了某些腧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首创彩色明堂三人图完善估度定位法收集大量经外奇穴最早提出阿是穴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第一部腧穴专著,首绘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首铸成两具经络腧穴铜人模型。二、腧穴的发展—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把十二经与任督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并将全身腧穴按气血流注进行排列即十四经穴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对腧穴论述详细如:腧穴的主治详尽、辩证取穴,并附有医案。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把历代医籍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361个,一直沿用至今。二、腧穴的发展—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解放后至今对腧穴的作用、规律性联系等作了大量研究,并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经外奇穴使腧穴学不断充实提高。在2006年9月18日发布的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代替GB12346-1990)中,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定位不变,“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经穴代码GV29。将经穴的数量由361个增加至362个,是近年来经络腧穴学的一个重要事件。三、腧穴的命名“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千金翼方·针灸下》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常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结合腧穴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赋予相应的名称。因此腧穴的名称有助于熟悉并记忆腧穴部位和作用。三、腧穴的命名(一)从天象地理命名(自然类):依据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1日月星辰:日月、上星、华盖、太乙、太白2山谷丘陵:承山、合谷、大陵、梁丘、丘墟3大小水流:涌泉、后溪、少海、曲池、曲泉4交通要冲:气冲、关冲、内关、外关、水道三、腧穴的命名(二)从人事物象命名(物象类):以动、植物、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1动物植物:鱼际、鸠尾、伏兔、攒竹、禾髎2建筑居处:天井、天窗、地仓、梁门、内庭3生活用品:大杼、地机、颊车、缺盆、天鼎4人事活动:人迎、百会、归来、三里等三、腧穴的命名(三)从形态功能命名(人体类):以人体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穴位的治疗作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等而命名1解剖部位:腕骨、大椎、京骨、巨骨、完骨2脏腑功能:心俞、肺俞、神堂、魄户、意舍3经络阴阳: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阴都4穴位作用:气海、血海、光明、水分、听会四、腧穴的分类分三类:经穴、奇穴、阿是穴。1、经穴定义: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特点:有定名、定位、归经、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如内关、足三里、百会、膻中等穴。)四、腧穴的分类2、奇穴定义:指既有明确位置,又有固定穴名,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中的经验有效穴,统称“经外奇穴”又简称“奇穴”、“经外穴”。特点:有定名、定位,无归经(如太阳穴治疗头痛;腰眼穴治疗腰痛等)20外耳门乳突颧弓翼点太阳穴解剖《千金方》:穴位多当“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扶之,病者快然。”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处四、腧穴的分类奇穴数目:《千金方》记载有187个《针灸学简编》(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21穴《针灸腧穴索引》谢筠寿编493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1963年编588穴至今仍然不断发现新的奇穴四、腧穴的分类3、阿是穴定义:是指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随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特点:无定名、定位、归经(如软组织损伤或肩周炎时出现的痛点。内脏疾患在背部出现的反应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别名:“不定穴”、“天应穴”五、腧穴的作用(一)生理方面—输注气血腧穴是渗灌气血、神气聚会、通调营卫的场所。(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部位)《灵枢》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气,所以渗灌诸节也。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须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二)病理方面—反应病证内脏或经络有病时,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反应点:压痛、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皮色或皮温改变等。(三)诊断方面—协助诊断既然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就是穴位能反映病证、协助诊断(四)治疗作用—防治疾病腧穴是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部位。通过刺激穴位,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和调,扶正祛邪。六、腧穴的主治特点六、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如眼区的睛明(经穴)、太阳(奇穴)治疗眼疾;腰眼(奇穴)、肾俞(经穴)、腰部阿是穴治疗腰痛;耳部的耳门、听宫、听会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均能治疗胃病。六、腧穴的主治特点2、远治作用指某些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达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远治作用的腧穴,主要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上肢的病症,而且能治疗颈部、头面部疾病、外感发热等;足三里位于下肢,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高免疫功能等。六、腧穴的主治特点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的良性双向调整、整体调整和相对的特异性治疗作用。特定腧穴,特定主治(如:背俞穴与原穴主治五脏疾患;募穴与下合穴主治六腑疾患;八会穴主治慢性病;五腧穴的井穴主急救,荥穴主热病)同一腧穴,双向主治(如:天枢既能止泻又能通便;内关既能减慢心率又能加速心率;合谷既可止汗又可发汗。)六、腧穴的主治特点主治相同,疗效有别(如隐白、太白、三阴交均可转胎,但以至阴疗效最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等穴均可治疗牙痛,但以合谷效佳;荥穴均可以治疗热病,但肺热当取鱼际,胃热当取内庭;心火当取少府;肝火当取兴行间)不同经穴,不同主治某些穴位所具有的全身性作用。(如:合谷、曲池、大椎可以治疗外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肓俞补益正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七、腧穴的主治特点七、腧穴的主治规律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七、腧穴的主治规律(一)分经主治规律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同一经脉的不同经穴,可以治疗本经相同病证。十四经腧穴的分经主治既各具特点,又具有某些共性。现将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归纳如下:七、腧穴的主治规律(二)分部主治规律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如胸膺部和上背部主治肺、心胁腹部和下背部主治肝胆脾胃少腹部和腰骶部主治前后阴、肠、肾膀胱八、特定穴八、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十种,五腧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及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穴位。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经气所出之处,如水的源头----------------井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经气所灌注之处,如水流由浅入深----------输经气所行经的部位,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经经气充盛,由此汇入脏腑,如百川汇合入海--合(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2、分布规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3、特点及应用:⑴井穴—所出为井—指经气所出的地方特点: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分布:手足之末端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有急救作用,治疗神志昏迷《灵枢》“病在脏取之井”《难经》“井主心下满(肝木病)”(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3、特点及应用:⑵荥穴—所溜为荥—指经气开始流动特点:经气稍大,经气开始流动的部位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前应用:治疗热病《灵枢》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荥主身热(心火病)(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3、特点及应用:⑶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特点:经气渐盛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应用:用于关节病变《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3、特点及应用:⑷经穴—所行为经—指经气畅通无阻,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特点:经气较盛较大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3、特点及应用:⑸合穴—所入为合—指经气会合之处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分布:肘膝关节附近应用:脏腑病《内经》合治内腑《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4、五输穴与五行关系⑴五输穴配五行:井荥输经合阳经金水木火土阴经木火土金水(一)五输穴(首见于《灵枢》)4、五输穴与五行关系⑵临床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①本经子母补泻配穴法:如:肺虚证—肺经属金,补土穴太渊肺实证—泻水穴尺泽②他经子母补泻配穴法如肺虚证—补脾经之土穴太白肺实证—泻肾经之水穴阴谷③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法(将阴井乙木和阳井庚金结合起来)(二)原穴(首见于《灵枢》)1.含义:脏腑原
本文标题:2016腧穴总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1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