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及分析
2016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及分析有幸参加了2016年高考文综试题的评卷工作。虽然评卷工作比较辛苦,但也有很大的收获,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历史将有极大帮助。现将有关文综中的历史试题的评卷细则、评卷中的一些问题及自己的不成熟想法,简单作一下总结,供大家参考。6月9日上午到**大学历史学院报到,下午到信息工程学院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会上,文综评卷组长通报了高考的一些情况。今年高招文科考生共有237827人,比去年少了约8000人。评卷工作也是近几年要求最严格的一次,首先学习了评卷教师手册,然后又对评卷教师提出要求,要求无声进入评卷场所等。10日上午,根据省质评组的要求,首先进行试评,要求与样卷评分标准一致,要至少进行3组,才能正式进行正评。今年正式进行正评比较晚,原因是今年的试卷的扫描是在外地,地点保密(往年都在**监狱)。每天要工作8小时,上午:8:00--12:00,下午:15:00--19:00,评卷工作确实辛苦。文综历史试题的客观题就不再讲述,下面详细说说主观题的一些问题。由于我参加的是选作题46、47、48题的评卷,所以其他题的评分细则是通过接触评卷老师获得的,因评分细则都是口头传达,所以记录不一定详细、准确。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第一问:共12分,原因、影响各6分。原因:分5点,答出任意有三点即可,可以针对性抄原材料。①统一与稳定(或社会总体稳定,或国家统一)。②耕地面积增加(或土地开垦,或抄材料: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③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耕作制度进步;或抄材料: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④高产作物的推广(抄材料: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⑤税收制度的变革(抄材料:政府取消了人头税)。影响:只答负面影响,答积极影响的不给分;抄材料给分,分3点。①人地关系紧张(抄材料:“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责少,寸土为金”);②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抄材料: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③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抄材料: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或者答:资料紧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社会不稳定。(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评分标准:主张7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7分)。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抄材料: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②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发展实业;发展经济;或抄材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③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开垦荒地);④节制生育(计划生育;晚婚晚育;或抄材料:迟婚与节育)。评价:标准是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分积极、消极各3分;分别评价每个人积极、消极各1分,分0、1、2、3、4、5、6分七档。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评分标准:论题3分、人民主权3分,启蒙思想3分。无论题,只有论述0分.分0、3、6、9、12分五档付分。示例1、2、3略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第1问:每点3分,任意3点共9分。①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全国统一制定总谱或谱牒或抄材料: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②扩大入选范围(抄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③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抄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④建立新的门第标准(抄材料:唐太宗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第2问:共5点。每点2分,任意3点6分。①加强皇室地位(皇权专制或君主专制);②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或扩大统治基础);③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地位);④有利于维护统一(加强中央集权);⑤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有利于民族融合)。46.【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材料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管进行质询。178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单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1个小时,对于普通质询,被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咨询人必须3天内答复。70年代后,下议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摘编自埃佛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9分)第1问:共9分,发展变化6分,实质3分。发展变化须答出变化的表现,否则不给分。3点6分。①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时间逐渐固定);②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③专业化、制度化成都逐步提高(质询成为固定制度或抄材料: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实质: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的完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第2问:每点2分,共6分。①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答集公开性;主要强调民众的作用);②推动政府改善工作(抄材料: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答发现政府问题,体现制衡不给分);③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防止权力的滥用、腐败)。如答: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议会制度、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可给分;答削弱国王的有权力、提高行政效率,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不给分。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冲突没有重演。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第1问:共4点,每点2分,满分8分。抄材料也给分,但要分点摘抄。①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美苏争霸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拉拢中国或改善同中国的关系);②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抄材料: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③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抄材料: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或美国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④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抄材料: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第2问:4点,任意3点满分,每点2分。分点摘抄材料按要点给分,大段摘抄材料的只给2分;有明确时间信息但错误的不给分,不写时间的给分。①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加国际、各国不给分);②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任意一点即可,但答战略或政策调整不给分;抄材料: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③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必须强调战争带来的经济的影响);④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抄材料: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48.[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9分)第1问:9分,5个分点每点2分,4点9分。①强大的综合国力(答经济发展或经济发展
本文标题:2016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题评分细则及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1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