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次把“研究性学习”(下简称“研习”)落实到必修课中,要求每人每学年要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研究,这给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掀起了“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上海最早探讨“研习”的开展,并已初见成效,其中上海市西中学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学习”而开设“高中自研式综合课”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双基,为终身学习奠基,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大家已作出了极大努力,历史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研习”领域不仅存在盲目性、片面化、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并且宏观上展开的多,具体学科的讨论尚在起步阶段,况且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科仍属薄弱环节,研究力度亟待强化。何况今后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免存在种种误区、偏差,那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的课题研究呼之欲出。我们将以务实、开拓、创新理念,与同仁抛砖引玉,共同切磋。二、研究目标该课题坚持素质教育根本导向,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诸原则,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的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由此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理论与原理,立足于我校教、学、考实际,以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坚持一个核心(整体素质教育);确保两个结合(教学改革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推进三个转轨(教学观念、内容、手段);处理四个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兼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同步;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协调)。现代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先的宗旨,以教学信息资源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创新为基点,转变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为此,势必要求教师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内容,试行探究式、情境式、参与式教学,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实效。教育部强调要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安排多种形式的“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历史题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等。对此我们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开展历史“研习”活动,其注重的并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同时师生共建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通过历史“研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动态、多元、主动的学习环境中,以问题为轴心,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判断、收集、处理信息,不再拘泥于课堂有限内容,最大限度地多渠道提炼、加工、交流有效信息,熟练运用各种查询工具和手段,进而学会分享与合作,直至陶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学的优化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历史教学改革是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而“研习”的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其探讨还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只要头脑活,干劲足,功底实,技能全,通过扎实努力,古老的历史教学必将在新世纪焕发青春,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三、研究条件分析:该课题在广泛借鉴各地研究性学习实践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个人反复酝酿和同行的切磋交流,现已具备充足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有:(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趋势,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研习”创设了优越的社会环境。(二)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及相应的新教材,并逐步推广实施,最新高中历史大纲附设了22个研究型参考题目,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南京金陵中学的816名学生围绕402个专题展开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研究性课程从新学期开始走进了我省高中课程,这些为“研习”提供了正确导向。(三)我校属于省级直属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并依托师大优势,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十分过硬;加之文科高考成绩比较过硬,去年文综科目最高达219分,今年达240分;同时高一年级正在扎实开展“研习”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研习”营造了优越环境。(四)各地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并且目前一批研究性课程论文集脱颖而出: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的总结《激活创造的潜能》;江苏太仓中学研究型学习实验报告《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等。广西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霍益萍教授主编的《研究性学习丛书》。金华的“研习”活动也有序推开,市教委专门编写了由刘宝剑主编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与实践》,以上都为“研习”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五)我们全组成员从教多年,已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练掌握大纲和教材,一直注重开阔眼界,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加强教学、科研的总结、积累,而且筹建了相当规模的素材库,其中有关“研习”文章就达60余篇,专著十余本。仅笔者去年即公开发表或获奖的有关论文、课件达16篇(个);今年已有5篇论文公开发表、10篇论文获奖;何况其他组员功底扎实,善于创新,在校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另有几位顾问的热心指导,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为历史教学改革和“研习”奠定了可靠基础。(六)当代信息传递十分便捷,各地、各类相关著作、论文,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报刊选录了大量教改文章;尤其是《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和《江苏教育》等陆续推出一系列“研习”成果;通过网络上传下载可获得无尽的素材资源,譬如中国园丁网、基础教育网、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小学教师网等;进而大批电子出版物已逐渐成为新宠,容量巨大;何况当今教研活动频繁,信息渠道畅通。随着大容量校园网的启动,教研组已建有学科网页。因而准备了较充足的信息保障。(七)史家鸿篇名著:a、综合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东西方五百年比较》—郝侠君等;《现代化新论》—罗荣渠;《世界文化史》—裔昭印;《科技五千年》—赵显民王建吉。b、中国史类:《中国通史》—白寿彝;《国史概要》—樊树志;《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业英;《重新认识百年中国》—冯林;《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中国现代化史》—许纪霖陈达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史》—刘志琴;《百年嬗蜕》—杨国强;《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赖肖尔;《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大历史》—黄仁宇。c、世界史类:《世界近代史》—刘宗绪;《世界现代史》—王春良祝明;《世界当代史》—王斯德钱明;《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刘宗绪黄安年;《世界千年图志》—红旗出版社及其他资料选编、地图册,这为“研习”准备了丰厚的史料。四、研究途径: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亮点,并已初露端倪。在此教师先要坚决转变教育观念,及时主动地进行知识更新。
本文标题: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2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