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1)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2)原因经济: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诸候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3)代表人物:道家、墨家、儒家、法家等等。我仁;我义;我以柔克刚;我顺其自然;把他们全抓了。战场上见高低!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4)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1、儒家的形成(1)创始人:孔子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尊称“万世师表”“至圣”。(2)孔子的主要主张政治方面: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刑杀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子曰:“仁者爱人。”•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2)孔子的主要主张教育方面: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著书立说——六经(后世儒家经典)问题: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1)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更加系统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仁政性本善孟子思想的影响:其“仁政”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性善论为实行“仁政”提供了伦理观基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荀子:主张施政用民本思想:人性论:特点: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性本恶综合法家、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荀子思想的影响:荀子“君舟民水”的观点为后世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治世”局面的出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孔子孟子荀子时期仁的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成为大宗。三、道家和法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学派代表主要思想道家老子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世界的本源是“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朴素的辩证法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思想:“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不阿贵”;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辩证法的思想。学派代表主要思想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主张法制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世界的本源是“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朴素的辩证法人物时期学派代表阶层孔子春秋晚期儒家奴隶主阶级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奴隶主阶级孟子战国儒家封建地主荀子战国儒家封建地主庄子战国道家奴隶主阶级韩非子战国法家封建地主墨子战国墨家平民小生产者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知识升华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特点。认识与结论:1、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尊老爱幼,敬贤尊师的思想;言必信的社会公德等,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2、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1.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主张性善论B.都强调礼法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D.都取百家之长课堂演练: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4.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A.“仁政”的思想B.“民本”的思想C.“性本善”的思想D.“致良知”的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1、三段材料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材料一孔子认为治国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3、材料三反映了孟子的什么观点?4、荀子的话被后世的哪位君主引以为鉴,开创了什么盛世?民本思想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民贵君轻
本文标题: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28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