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课外词《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听写《周亚夫军细柳》词语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官40余年,历任要职,人称“太平宰相”,更兼提拔后进,如欧阳修、王安石等,皆出其门。•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但政绩平平。作品在闲情逸致、歌酒风月的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浣溪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像旧时的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人生哲理诗词赏识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新词旧景对比,产生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慨叹,抒发了作者今是昨非的惆怅情思。夕阳西下几时回?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诗词赏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赏析:借景抒情,蕴含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往往会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抒发了作者伤春怀旧、青春易逝的感慨。千古奇偶诗词赏识小园香径独徘徊。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独。“徘徊”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伤感、孤独和寂寞。诗词赏识中心:表达了作者的伤春怀旧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当堂检测:(10分)1.《浣溪沙》的作者是()的()。2.诗人徘徊在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伤春怀旧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蕴含有哲理:美好事物的消逝,常常会伴随着新事物的重现。北宋晏殊夕阳落花5.赏析“小园香径独徘徊”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感慨。6.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夕阳西下几时回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出了作者慨叹时光的流逝,人世的变更再也无法挽回。采桑子欧阳修17六“一”: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20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涟漪:水的波纹。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注释21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译文22公元1049年(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创作背景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作品鉴赏23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足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24作品鉴赏下阕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鉴赏25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的强吸引力。26•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5分)合作探究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5分)•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3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作者简介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原文•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创作背景: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的。注释:•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簪缨: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收:收复国土。•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倩:请。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钦宗靖康二年(宋公元1127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上阙赏析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上片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开头两句,写词人登城楼眺远,触景生情,引起感慨。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写自己秋色中倚西楼远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产生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悲秋,含意较深,是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鉴赏:•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鉴赏:•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名句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败”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名句赏析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看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写作特色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6分)•(2)这首诗表
本文标题:课外词《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3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