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顾颉刚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了解作者,识记重点字、词。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论证思路。分析本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譬如停滞墨守腐草为萤塾师大儒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流俗:停滞:大儒: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荒诞无稽固执拘泥,不会变通辨别虚假的,去处不合理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儒学大师,泛指学问渊博的人。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课文开头两段为什么不能删去?感知文章内容1.文章主要论述的观点是什么?2.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论据?探究新课把握文章的论证层次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的?2.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3.归纳总结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对第3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课文承上启下,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怎样论述的?首先作道理论证: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表现,是不能治学的,只有在不断发问中,学问才会丰富起来(“反面”—“正面”)。其次举例论证:戴震事例说明发问求解的重要性。再次,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都要抱怀疑的态度,又从反面阐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这样,有力的论述分论点。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中期检查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7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