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肖秀荣四套卷分析题精排打印版
12018肖4分析背诵马原试卷第34题试卷(1)【材料概述】材料一:“蛙声扰民”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二:防沙治沙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可肆意妄为材料三:我国沙漠治理成效显著【问题1】针对“蛙声扰民”,为什么要“给这些动物点宽容和理解”?(1)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2)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3)“蛙声”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问题2】如何理解“治沙不是要消灭沙”?(1)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在改造自然时,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3)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4)治理沙漠化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不能盲目“向沙漠进军”。(也可从适度原则分析)【问题3】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塞罕坝和库布其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有什么启示?(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2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注:这两句是十九大报告原文)(2)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3)我们必须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两者的物质变换(4)治理环境问题时,要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最终实现“美丽中国”试卷(2)【材料概述】材料一:1965毛泽东中南海谈话,强调总结经验的重要性材料二: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随着科学家研究发现,还存在另一类粒子【问题1】指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及“靠总结经验吃饭”所体现的哲学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第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从认识发展过程来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此,必须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把在战争中的理性认识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去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注:正确说明实践与认识二者的关系即可)【问题2】为什么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主体也可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2)但是间接经验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就知识的总体说来,人们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3【问题3】材料2中人们对基本粒子的两次预言和被证实,以及张守晟团队准确预测找到“天使粒子”的途径和验证方法,体现了哪些认识论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粒子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是否正确。(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个过程。“正反同体”粒子在当时实践条件下无法检验,但最终会被新的实践检验。(3)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4)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张守晟团队对如何找到“天使粒子”的途径和验证方法进行了准确的预测并最终由实验人员证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试卷(3)【材料概述】(整理自考研公众号:大川你好)材料一:共享单车的异军突起,可能让社会治理有点措手不及材料二:“共享+”百花齐放,是好事,但也出现了些“伪共享”材料三:商贩和城管的换位体验【问题1】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对待共享单车这类创新不应“举双手赞同”也不能“一票否决”,而是应该“提供恰如其分的包容度”?(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共享单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在看待和处理共享单车的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既不应盲目“举双手赞同”,也不能简单地“一票否决”。(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的成长是不可战胜的,但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共享单车和城市管理之间的冲突,是共享经济发展中必须经历的阶段。人们应该正视矛盾,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共享单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4【问题2】运用辩证法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共享+”百花齐放是好事,但也要警惕新瓶装旧酒的“伪共享”?(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共享经济不是一个万能的筐,并不是任何行业或商品都适用。(2)新事物因为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但新出现的事物并不都是新事物。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在对旧事物的扬弃中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旧瓶装新酒”的“伪共享”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包装,其实质仍是旧事物。【问题3】商贩和城管的换位体验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商贩和城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双方既对立又统一。(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试卷(4)【材料概述】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是鲜明的人民立场材料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此矛盾,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材料三:没有文化的自信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问题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必须“以人为中心”?(1)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5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问题2】如何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2)社会运动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新旧矛盾的转化与更替中,事物与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变,推动事物和社会发生量变与质变的演进。(3)但是,事物和社会的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是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虽然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量变,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还没有实现。(4)因此,一方面要顺应“变”、促进“变”,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立足“不变”、坚守“不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注:如果题干要求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变化的过程,应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以及认识的无限性等角度回答)【问题3】应用唯物辩证史观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可以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毛中特试卷第35题试卷(1)【材料概述】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且意义重大材料二: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材料三:我国未来三十年发展的两个阶段概述材料四:两步走的意义【问题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论断具有科学的依据。(1)这一判断首先基于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大以来我国变革深入到各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这一判断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新的愿望和期待(3)这一判断基于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明确要求,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科学认识和把握这一奋斗目标以及宏伟新蓝图,需要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来谋划。(4)从理论创新角度来看,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构成了划时代的理论新建树【问题2】为什么说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的判断,“这是一个符合当今中国现实的精准判断”?这个精准判断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1)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7(2)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加突出,这已经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①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②科学把握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新谋划新部署,顺应发展潮流和人民期待,彰显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品格,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问题3】为什么要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什么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1)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明确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提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一战略安排,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境界。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的原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是主要问题。我们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附注: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
本文标题:2018肖秀荣四套卷分析题精排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8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