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引言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在我们的国家中,除汉族以外,“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各少数民族在科学文化方面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充实、丰富了祖国和世界的科学文化宝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每个民族都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民族科技文化作出了贡献。而且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在天文学、社会科学、农学、医药学、印刷术、纺织术、冶金铸造、机械和建筑等方面和汉族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做出了许多贡献。下面就分两个大方面来讨论少数民族对我国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各民族的传统科技各民族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并创造出其特有的技术。但由于人群的迁移流动等原因,各民族间存在着互相交流和吸收其他民族科技成果的现象。在很多情况下,一个民族把其他民族的科技成果溶于本民族的科技之中,形成与其他民族有别的适合本民族习惯的科技。这种科技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有些长期保持,成为传统。从存在状态来看,有以下几种类型:1.当前仍然使用的工艺和科技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工艺,一般都比较独特,有的至今还在生产、制作和使用。例如保安族的刀、彝族的木器、蒙古族的马奶酒等,有的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工厂生产,作为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得到了开发利用。还有许多民族的传统医学,如蒙医、藏医、壮医等仍在发展和广泛应用;有些民族的历法也在使用,如藏历、回历等。2.当前只有少量实物存在由于历史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的科技产品逐渐被淘汰,由其他新产品所替代,但这些被淘汰的东西还有其自身的价值。如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品、藏族的沙盘(算具)等,都很珍贵。某些民族的传统建筑物也属此类,如蒙古族、哈萨克族的毡房,侗族的风雨桥等。这些古代遗址,都是单独一个,没有复件。3.原物已不存在,但有文字记载各民族的科技发明和创造,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实物,只有文字记载。如古代滇越人的纺织机、高车族的高车、鲜卑族的灵台等。另有一类文字记载是关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及其理论,尽管这些认识和理论已被更科学的理论所代替,但这种文字记载对于研究自然认识的变迁,仍然很有价值。而且,目前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主要的依据也是文字记载。4.少数民族科学家对少数民族科技的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少数民族科学家,他们为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是少数民族传统科技研究的主体。如藏医,在强巴赤列所写的书中介绍了从古至今的藏医学家126位。又如蒙医,同样有相当多的蒙族学者进行研究,如墨尔根、伊希巴拉朱尔、伊希旦金旺吉拉(清代医学家),忽思慧(元代营养学家)也可归于此类。还有一批藏族学者研究藏族的《时轮历》,如商卓特·桑热等,也有些蒙族学者精通藏医和藏历。藏医专家强巴赤列著名蒙医药学家伊希巴拉朱尔二、各民族参与全国的科技活动和贡献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许多科技工作是由多个民族一起完成的,而且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科学家和发明家参与全国的科学活动,并做出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多个民族学者共同进行的科研项目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大型的科研项目,是由几个民族的科学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例如元代修《大元一统志》和绘制彩色地图,有很多学者参加,其中回族学者札马鲁丁担任学术指导,蒙古族学者卜兰喜和汉族学者岳铉为行政管理人员,做具体技术工作的多为汉族。回族科学家札马鲁丁又如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进行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有满族、蒙古族、汉族、藏族以及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参加,而在新疆测量时也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与协助。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视频)一般也属于科技史研究范围,这次活动是由回族和汉族合作进行的。郑和2.多民族合作取得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四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最早是由战国末期的汉族太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共同修建的,当地都是巴蜀人,羌族占了很大比例,由此可见这是多民族合作的结晶。再如元代的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元代回回政治家),在云南当地人民的支持下兴修水利,特别是对滇池的治理,取得了成功。云南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显然这也是由多民族共同合作完成的成果。类似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都江堰(视频)3.少数民族科学家对非少数民族科技的研究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科学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并不限于本民族的科技,例如隋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是鲜卑族,辽代针灸家耶律达里特是契丹族,元代研究汉医的萨图木苏、忽泰必列等是蒙古族,写作《农桑撮要》的鲁明善是维吾尔族,清代数学家明安图是蒙古族,机械制造家丁拱辰是回族,数学家博启是满族等等。还有些撰写外国地理著作的,如明代的回族马欢、清代的满族图理琛等。民国以后,更有许多少数民族学者在科技领域做出了贡献,其中有些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数学例如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著有《割圆密率捷法》,他运用解析法研究圆周率,开创了我国数学史上微积分学研究的先声。满族学者博启对于“勾股和较”的研究颇有成效。农学例如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著有《农桑衣食撮要》一书。《农桑衣食撮要》是一种农家月令书,也是我国最好的农家月今书之一,还是我国元代三部重要农书之一。再如蒙古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畜牧经验,培育了不少优良畜种。他们兽医的技术也很高明,“颇有擅长刀圭之术而能起死回生者”。例如元代著名天文历法学家札马鲁丁(回族),以制造天文仪器及编纂历法和地志闻名于世。札马鲁丁仅在元四年(1267)就创制出了7种天文观测仪器:①浑天仪—用来观测太阳运行轨道的仪器;②方位仪—观测星球方位的仪器;③斜纬仪—观测日影,定春分、秋分的仪器;④平纬仪—观测日影,定夏至、冬至的仪器;⑤天球仪—天文图像模型;⑥地球仪—我国第一架地球仪;⑦观察仪(星盘)—观察昼夜时刻的仪器。天文学元代回族科学家札马鲁丁方位仪观察仪(星盘)这些仪器设计巧妙新奇,准确精密,反映了回族天文学的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他制造的地球仪,是我国第一架地球仪,在地学上体现了一个环球思想,也促进了中外天文学方面的交流。4.少数民族的许多技术成果溶于全国在历史上各民族互相学习,不仅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的技术成果,反过来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技术成果,使之逐渐溶于全国,有些成果知道是哪个民族或何人所创,如蒙古族明安图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全国数学界影响很大,已形成全国性的学派。但多数情况是经常使用或接触、甚至人人知道的事物,而不知其来源。例如人们都知道家畜中有骡子,却不知最早是由北方的匈奴族培育出来的;在公元6世纪的记载书中北方许多农村人住的火炕是女真族的发明;在许多汉族人写的医书中记载了相当多的少数民族药物;水稻已是今天的大众种植农作物,而南方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早的栽种和推广者。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事实从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和创造的情况。又如《齐民要术》(视频)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经典,它产生于汉族传统的活动中心—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它的作者贾思勰是汉族人。但它的内容不但包含了汉族人民的科技文化成果,也包含了汉族以外许多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成果,如少数民族育种和引种的成就、少数民族畜牧文化和畜牧技术对中原的影响和少数民族对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贡献。总结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发展了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科技和文化。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各个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从而使中华民族科技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与发展,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科技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各民族优秀的科技与文化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宝库,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科技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1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