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3.7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1第7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第1课时2教学目标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方向、距离及测量问题.重点、难点1.本讲联系生活实例,体会建模过程,掌握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2.加强解三角形及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31.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基础梳理2.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一般步骤:①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②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4③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④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基本思路示意图:52.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的角叫俯角(如图(1)).上方下方6(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3)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东60°等.(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7一个步骤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8两种情形解三角形应用题常有以下两种情形:(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9【例1】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在这岸定一基线CD,现已测出CD=a和∠ACD=60°,∠BCD=30°,∠BDC=105°,∠ADC=60°,试求AB的长.[审题视点]在△BCD中,求出BC,在△ABC中,求出AB.考向一测量距离问题10解在△ACD中,已知CD=a,∠ACD=60°,∠ADC=60°,所以AC=a.①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asin105°sin45°=3+12a.②在△ABC中,已经求得AC和BC,又因为∠ACB=30°,所以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得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AC2+BC2-2AC·BC·cos30°=22a.11(1)利用示意图把已知量和待求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模型.(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出所需要的边和角,求得该数学模型的解.12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的距离为()A.502mB.503m25C.252mD.2m2A13解析:由题意知∠CBA=30°,由正弦定理得=sinsinACABCBAACB250sin2AB5021sin2ACACBCBA142.如图,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均为60°,AC=0.1km.试探究图中B、D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D的距离.15解在△ACD中,∠DAC=30°,∠ADC=60°-∠DAC=30°,所以CD=AC=0.1km.又∠BCD=180°-60°-60°=60°,故CB是△CAD底边AD的中垂线,所以BD=BA.在△ABC中,ABsin∠BCA=ACsin∠ABC,所以AB=ACsin60°sin15°=32+620(km),同理,BD=32+620(km).故B、D的距离约为32+620(km).163.如图,A,B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5(3+ )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点北偏东45°,B点北偏西60°的D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点南偏西60°且与B点相距20 海里的C点的救援船立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船到达D点需要多长时间?3317∠DBA=90°-60°=30°,∠DAB=90°-45°=45°,∴∠ADB=180°-(45°+30°)=105°.在△DAB中,由正弦定理得解:由题意知AB=5(3+ )海里,31819求距离问题要注意:(1)选定或确定要创建的三角形,要首先确定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20【例2】►如图,山脚下有一小塔AB,在塔底B测得山顶C的仰角为60°,在山顶C测得塔顶A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20m,求山高CD.[审题视点]过点C作CE∥DB,延长BA交CE于点E,在△AEC中建立关系.考向二测量高度问题21解如图,设CD=xm,则AE=x-20m,tan60°=CDBD,∴BD=CDtan60°=x3=33x(m).在△AEC中,x-20=33x,解得x=10(3+3)m.故山高CD为10(3+3)m.22(1)测量高度时,要准确理解仰、俯角的概念;(2)分清已知和待求,分析(画出)示意图,明确在哪个三角形内应用正、余弦定理.231.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时,可以选与塔底B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与D,现测得∠BCD=α,∠BDC=β,CD=s,并在点C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24解在△BCD中,∠CBD=π-α-β,由正弦定理得BCsin∠BDC=CDsin∠CBD,所以BC=CDsin∠BDCsin∠CBD=s·sinβsinα+β在Rt△ABC中,AB=BCtan∠ACB=stanθsinβsinα+β.252.某人在塔AB的正东C处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米后到达D处,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顶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解:在△BCD中,CD=40,∠BCD=30°,∠DBC=135°,由正弦定理得=sinsinCDBDDBCBCD2627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要理解仰角、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下方的角分别称为仰角、俯角)是一个关键.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小结:28第7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第2课时29教学目标考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方向、距离及测量问题.重点、难点1.本讲联系生活实例,体会建模过程,掌握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2.加强解三角形及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培养数学建模能力.30基础梳理2.应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1)一般步骤:①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②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③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④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具有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31(2)基本思路示意图:32例3(2010江苏)某兴趣小组要测量电视塔AE的高H(单位:m),如示意图,垂直放置的标杆BC的高度h=4m,仰角∠ABE=α,∠ADE=β.(1)该小组已测得一组α、β的值,算出了tanα=1.24,tanβ=1.20,请据此算出H的值;(2)该小组分析若干测得的数据后,认为适当调整杆到电视塔的距离d(单位:m),使α与β之差较大,可以提高测量精度,若电视塔的实际高度为125m,试问d为多少时,α-β最大?考向三测量角度问题33【解析】(1)由AB=Htanα,BD=htanβ,AD=Htanβ及AB+BD=AD,得Htanα+htanβ=Htanβ,解得H=htanαtanα-tanβ=4×1.241.24-1.20=124.因此,算出的电视塔的高度H为124m.34(2)由题设知d=AB,得tanα=Hd.由AB=AD-BD=Htanβ-htanβ,得tanβ=H-hd,所以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hd+HH-hd≤h2HH-h,当且仅当d=HH-hd,即d=HH-h=125×125-4=555时,上式取等号.所以当d=555时,tan(α-β)最大.因为0βαπ2,则0α-βπ2.所以当d=555时,α-β最大.故所求的d是555m.35如图所示,已知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相等,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4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60°,则灯塔A在灯塔B的 ()A.北偏东10°B.北偏西10°C.南偏东10°D.南偏西10°B36解析:由已知∠ACB=180°-40°-60°=80°,又∵AC=BC,∴∠A=∠ABC=50°,60°-50°=10°.∴灯塔A位于灯塔B的北偏西10°.37【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解三角形、基本不等式、三角形的实际应用等知识,考查数学建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8首先应明确方位角的含义,在解应用题时,分析题意,分清已知与所求,再根据题意正确画出示意图,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通过这一步可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可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解题中也要注意体会正、余弦定理“联袂”使用的优点.39【例4】►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B=5,AC=9,∠BCA=30°,∠ADB=45°,求BD的长.[审题视点]由于AB=5,∠ADB=45°,因此要求BD,可在△ABD中,由正弦定理求解,关键是确定∠BAD的正弦值.在△ABC中,AB=5,AC=9,∠ACB=30°,因此可用正弦定理求出sin∠ABC,再依据∠ABC与∠BAD互补确定sin∠BAD即可.考向四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综合应用40解在△ABC中,AB=5,AC=9,∠BCA=30°.由正弦定理,得ABsin∠ACB=ACsin∠ABC,sin∠ABC=AC·sin∠BCAAB=9sin30°5=910.∵AD∥BC,∴∠BAD=180°-∠ABC,于是sin∠BAD=sin∠ABC=910.同理,在△ABD中,AB=5,sin∠BAD=910,∠ADB=45°,由正弦定理:ABsin∠BDA=BDsin∠BAD,解得BD=922.故BD的长为922.41要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需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在分割时,要注意有利于应用正、余弦定理.42【训练3】如图,在△ABC中,已知∠B=45°,D是BC边上的一点,AD=10,AC=14,DC=6,求AB的长.解在△ADC中,AD=10,AC=14,DC=6,由余弦定理得cos∠ADC=AD2+DC2-AC22AD·DC=100+36-1962×10×6=-12,∴∠ADC=120°,∴∠ADB=60°.43在△ABD中,AD=10,∠B=45°,∠ADB=60°,由正弦定理得ABsin∠ADB=ADsinB,∴AB=AD·sin∠ADBsinB=10sin60°sin45°=10×3222=56.44【问题研究】1解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审题——建模准确地画出图形——求解——检验作答.2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类型:①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②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三角形,这时需按顺序逐步在
本文标题:3.7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3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