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烟俱净2、从流飘荡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负势竞上6、蝉则千转不穷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9、横柯上蔽俱:全,都从:顺,随缥碧:青白色甚:比得过奔:飞奔的马负:凭依转:通“啭”,鸟叫声戾:到息:平息经纶:筹划反:通“返”,返回柯:树木的枝干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6)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望峰窥谷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造饮辄尽2、箪瓢屡空,晏如也3、兹若人之俦乎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6、每有会意7、亲旧知其如此造:往,到辄:就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俦:辈、同类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要旨亲:亲戚旧:朋友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适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喜欢读书,(却)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3、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快乐。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升官发财。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3、其真无马邪4、其真不知马也5、一食或尽粟一石6、食之不能尽其材策:用鞭子打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策:鞭子临:面对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其:表推测语气,相当于“恐怕”食:餐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通“饲”,喂材:通“才”,才能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9、才美不外见10、故虽有名马11、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样虽:即使且:尚且等:一样,等同见:通“现”,表现出来故:所以,因此虽:即使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屈辱在奴役的(养马)人的手里。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千里马而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一)本文中心句:(二)本文写法:1)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3)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5)《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6)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答: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8)《马说》的主旨是: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10)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援疑质理3、益慕圣贤之道4、俟其欣悦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8、四支僵劲不能动9、同舍生皆被绮绣致:得到援:引,提出质:询问益:更加道:学说,学问俟:等待汤:热水衾:被子再:两顿走:跑逾约:超过期限支:通“肢”,肢体被:通“披”,穿二、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即使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4)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这首七律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诗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赤壁》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这首七绝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对历史的评价)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过零丁洋》作者是南宋的文天祥,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1)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3)表现诗人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手足,心情郁闷惆怅之情,但以乐观旷达的情怀作结。1)词中写由月光转为思绪的过渡排比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2)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这首曲表现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都城由盛到衰令人伤心的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2、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主旨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写出其险要,并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水尤清冽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3.为坻,为屿,为嵁4.潭中鱼可百许头5.佁然不动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7.隶而从者尤:格外冽:凉道:道路见:出现为:成为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来”佁然:呆呆的样子以:因为清:凄清居:停留隶:跟从。8.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9.下见小潭10.日光下澈11.皆若空游无所依1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3.其岸势犬牙差互14.似与游者相乐1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6.乃记之而去西:向西行:走下:在下面下:往下空:在空中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乐:逗乐凄:使……凄凉寒:使……寒冷乃:就去:离开。二、句子翻译。1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18.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19.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0.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2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2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2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环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2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答:作者的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答:幽深冷寂,孤苦凄凉。(4)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幽静(5)写作手法赏析:文中的“对比”和“烘托”如: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
本文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归纳复习(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77254 .html